2018年,經過實地調研,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長江大保護首批四個試點城市,湖北宜昌是其中之一。作為長江中下游水源安全保障的源頭、三峽庫區重要生態屏障,宜昌在長江生態保護中擔負著特殊的重任。
在“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下,如何守護一江清水,把越來越多的藍天碧水綠蔭,涂抹在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畫卷上,留在城市居民的心里?
擦亮城市名片 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
攝影 湯偉
還綠于民 為生態留白
右邊是江水蒼茫,左邊是草木蔥蘢。在猇亭江邊公園散步的人們一定會被這樣的美景撩撥詩性
▲ 長江岸線宜昌猇亭全通碼頭段生態修復工程 打造美麗長江岸線 攝影:褚彩紅
公園里,松下聽濤、雨水花園、臨江攬勝等多個風景錯落有致,公園中央,一座造型別致的雕塑格外“吸睛”,銀色的圓規屹立在藍色飄帶上,寓意“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規矩立在母親河上,表達著人們對一江清水永續東流的無限憧憬和美好展望。
這是一座以日期命名的公園——424公園。
▲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首站來到宜昌猇亭段長江岸邊,立下規矩,留下囑托。 攝影:褚彩紅
424公園,以前是一片煤場。騰退后,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還綠于民,形成20萬平方米濱江綠化帶。全通碼頭,2.6公里的彩色步道,每天迎來不少市民健身,63000平方米的綠化帶為長江岸線“鑲”上綠邊。
猇亭區委宣傳部供圖
猇亭織布街,從碼頭變“網紅”。通過岸線清理、灘涂復綠,新建污水管網收集居民生活污水,避免污染入江,打造了10.3公頃的江灘景觀。
▲宜昌猇亭織布街江灘 攝影:褚彩紅
治水 還需“對癥下藥”
治水,講究統籌規劃、整體推進,更講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構建完善的污水廠網,提升污水收集及處理能力,減少入江污染是宜昌長江大保護的當務之急。
猇亭區瀕臨長江,承東啟西,是宜昌城區的東南門戶,亦是宜昌新興工業的重要拓展地。
2018年6月,三峽集團和宜昌市政府在猇亭區舉行長江大保護(宜昌示范區)先導項目建設動員會,猇亭污水廠網改擴建工程率先開工建設。
項目包括猇亭污水處理廠由4萬噸/天提標擴容至8萬噸/天,新建雨水管道17.1公里,新建污水管道36.1公里,實現配套管網及廠網一體化智慧水務,有效提升了猇亭區工業、生活污水收集及處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工業園區污水入江的風險。
▲ 湖北宜昌猇亭區長江江段 攝影:湯偉
主城區內,密布在人們腳下700多公里排水管網的清淤檢測,在去年年底正式啟動,這場大規模“體檢”是為了及時摸清排水管網“健康狀況”,為管網改造和修復提供依據。
一邊“體檢”,另一邊“治病”也緊跟步調。宜昌市“一江兩岸”污水廠網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建修復排水管網,實施雨污分流,消除管網空白區;對溢流污水進行收集、調蓄,有效控制雨污合流區溢流污染。
打造城市綠色名片
在宜昌,交錯的江峽繪就了絕美的山水孕育了蓬勃的水能。三峽人家、清江畫廊等5A級景區招攬四方,舉世矚目的三峽、葛洲壩等水利工程拔地而起,鐵路、水運、航空、公路縱貫南北,“旅游勝地”“水電之都”“樞紐之城”……這些都是獨屬于宜昌的IP。
如何將宜昌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掛鉤,將治理跟生態價值轉化緊密結合起來。
近三年來,三峽集團在宜昌以污水廠和排水管網為核心,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大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而近期策劃的宜昌“水管家”項目中,就包含了污水處理設備、管材、濾膜、藥劑等生態環境類產品制造業,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將生態產品價值“顯化”,能夠有效破解生態環境治理與資金需求的矛盾,促進長江大保護可持續發展。
通過將水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結合,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與生態產品經營權相掛鉤,實現生態價值返哺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打造宜昌“兩山”理論實踐基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示范城市、無廢城市和生態城市。
▲ 宜昌秭歸曲溪污水處理廠 攝影:湯偉
江水湯湯,船來船往。
隨著長江大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宜昌江段水質明顯改善,江豚頻頻現身,岸線“鑲”上綠邊。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大保護行動,重新勾勒了宜昌這座江城的輪廓。“走!去江邊轉轉!”這是宜昌老百姓貨真價實的幸福感。
圖文素材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