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連日氣溫驟降,保供送暖需求也隨之提升,能源供應壓力逐漸增大。在今年能源保供攻堅戰中,一些央企亮出自家的“黑科技”成為這個采暖季里保障民生的關鍵力量。
智慧礦山 安全、效率兩不誤
“真來勁!像操作一個大玩具一樣,動動手指頭,就把巷道給掘了。”
礦井下的集控室里,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煤集團”)下屬大屯公司姚橋煤礦的綜掘機司機武士新輕輕推動操作桿,150米開外的綜掘機立刻根據指令“指哪打哪”,自行開到迎頭,找準角度,沿斷面成型軌跡進行截割。
▲ 可視化控制平臺
這樣的場景正在姚橋煤礦多個采區上演。該項遠距離“可視化”遙控作業,能將綜掘機實時工作畫面傳至井下和地面集控中心,依據綜掘機司機預設的軌跡定位截割,做到高標準一次做成巷道。并且,當綜掘機啟動后工作人員誤入截割區域時,會自動預警、停機操作,避免人員傷害,提高了綜掘機的安全水平。與傳統開采模式相比,智能開采將職工從危險性較高的采煤工作面轉移到安全的順槽監控中心和地面遠控中心,單班作業人數減少一半。
▲智能煤流及地面裝儲集中控制系統
變電所無人值守改造,井下煤流運輸系統,主排水系統智能化,壓風系統遠程監控……一大批科技項目相繼落地徹底改變了煤炭企業勞動密集型作業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減班不減產、減時不減量、減人不減效”。
據了解,至今年年底,中煤集團將建成6處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井下固定崗位全部實現無人值守和遠程監控。
至2022年年底,中煤集團所屬礦井將全部實現智能化生產。
煤電靈活性 深調、供熱不矛盾
對于承擔冬季供熱任務的煤電機組“以熱定電”運行問題突出,供熱生產要提上去,機組負荷要減下來。這組矛盾一直是困擾東北地區煤電企業的難題
……
特別是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情況下,如何同時發揮煤電兜底保供和應急備用調峰作用?
華能西安熱工研究院研發的低壓缸零出力技術就是解決靈活性與高效供熱的“黑科技”。
低壓缸零出力技術——這項技術可以突破低壓缸最小進汽流量限制,僅用每小時約20噸的冷卻蒸汽,實現低壓缸“近零”出力運行。
▲ 大慶熱電1號機組進行低壓缸零出力改造
大慶熱電先后完成兩臺機組低壓缸零出力改造,并應用210兆瓦高壓固體電蓄熱技術,達到了供熱期零上網電量調峰能力,解決了電、熱產出高度關聯的困擾。
大慶熱電副總經理劉仁龍表示,根據我們往年供熱期經驗,在機組負荷率不足50%的情況下,供熱能力達到原設計值近90%,圓滿完成1070萬平方米供熱任務,同步實現每度電的煤耗同比降低4克以上。
▲熱電機組低壓缸零出力改造正在進行低壓轉子間隙調整
截至今年10月,低壓缸零出力技術已累計應用于國內130余臺機組靈活供熱改造,預計每年可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消納能力39億度,可節約120余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余萬噸。
暖核一號 環保、零碳新能源
山東傳來好消息,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示范工程在山東海陽市投入運行,居民住宅取暖費每平方米較下調1塊錢,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山東海陽核電廠
暖核一號由國家電投自主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能零碳供熱技術。供熱原理是從核電機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為熱源(熱源沒有放射性),通過廠內換熱首站、廠外供熱企業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再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遞至最終用戶。在此過程中,只有熱量的傳遞,沒有水的交換,確保核能供熱安全可靠。
▲海陽核能供熱原理圖
海陽核電站1號機組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熱電聯產機組,取代了當地12臺燃煤鍋爐,每個供暖季可節約原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相當于種植闊葉林1000公頃,并將原本要排放到環境中的130萬吉焦的余熱,用于供暖,有效改善區域供暖季大氣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
▲海陽居民家中實測溫度
室外寒風凜冽,室內四季如春。能源供保“黑科技”,溫暖“飛入”百姓家,短袖過冬不是夢!
內容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華能、能源圈、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