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6個銷售額千億級產業和10個銷售額百億級產業;全面落實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企業超過2800家;新設企業實現2天設立、4天開業;發行馬來西亞、俄羅斯、匈牙利等國的“熊貓債”……2018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17年4月,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該方案被稱為上海自貿區建設3.0版方案。與2013年的總體方案和2015年的深化方案比,3.0版方案確立了“三區一堡”的新目標:即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截至2018年,3.0版方案明確的98項重點改革任務中的96項已全部完成,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各項改革探索成效顯著,總體達到預期目標。
“三區一堡”建設全面推進
上海自貿區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突破。
過去一年,上海自貿區對外開放加快推進,全面落實2018版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兩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企業超過2800家,其中,在38個開放領域實現全國首創項目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整車項目、穆迪(中國)有限公司等項目的落地,實現新能源汽車、信用評級等開放領域零的突破。
2018版負面清單實施以來,共新設外資項目601個,吸引合同外資42.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4.9億元,分別占新區72.5%、70%、76.9%,占全市20%、19%、34.4%。
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全面深化,平臺用戶超過6000家,服務企業數超過27萬家,無紙化率達98%。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基本建立,覆蓋保稅區域所有符合條件的物流類企業,5家貿易型企業和1家加工型企業開展試點,并推廣至區外5個出口加工區,參與企業達65家。
上海自貿區率先跑出“自貿區速度”,企業登記環節審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設企業實現2天設立、4天開業;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實現帶設計方案出讓24個自然日辦結,不帶設計方案出讓80個自然日辦結;不動產登記從20多天縮減到5個自然日。
上海自貿區風險壓力測試區建設穩步深化。
2018年,上海自貿區實施貿易便利化新規則,試點簽發自動進口電子許可證,九成以上的非機電類自動進口許可證實現全程無紙化,機電類自動進口許可證辦理時間壓縮至8個小時;推進集裝箱設備交接單無紙化,保稅區域貨物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縮減到海運2天、空運24小時以內,每年直接降低費用4億元以上。
上海自貿區創新跨境服務貿易管理模式,發布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啟動上海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運行監測與促進體系建設項目,探索完善服務貿易統計體系。
在探索數字產品貿易監管模式方面,上海自貿區建立數字內容和產品資源庫,形成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數字版權確權、估價和交易流程服務功能。
上海自貿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初步形成。
在上海自貿區,“證照分離”改革形成完整體系,在全面實施國務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項改革事項基礎上,全面完成第二批47項改革任務,自主推進35項改革任務,并出臺行政審批告知承諾管理辦法。
政府部門的事中事后全方位監管體系更加成熟,制定發布“六個雙”綜合監管實施辦法,在浦東新區21個監管部門、108個行業實現全覆蓋。
如今,“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基本建立,上海自貿區在全市率先實施“一網通辦”,浦東新區327項涉企事項已全部進入網上政務大廳,53%的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47%的事項實現“只跑一次”,實際辦理時間比法定時限壓縮85%。
上海自貿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功能進一步凸顯。
上海自貿區多層次的跨境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過去一年,浦東新區拓展自貿試驗區境外投資服務平臺“一帶一路”專區功能,成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和中東海外分中心,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2018年,自貿試驗區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總額21億元,同比增長3%。
同時,依托張江國家科學中心,上海自貿區與以色列、俄羅斯、新加坡等國聯合建立跨國孵化器,促進科技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
可以看到,機制化的經貿合作網絡初步形成,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成員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11個經濟體的19個口岸,海運物流可視化、空運物流可視化、電子原產地證數據交換等項目取得明顯進展。
目前,共計希臘、伊朗、斐濟、捷克等9個進口商品國別館投入運營,進一步豐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品進入中國的渠道。
跨境金融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上海自貿區加快與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戰略合作,發行馬來西亞、俄羅斯、匈牙利等國的“熊貓債”,推動上海證券交易所與莫斯科交易所啟動市場數據合作,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的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
“三個聯動”取得新進展
2018年,上海自貿區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深入推進。
自由貿易賬戶繼續拓圍,新增跨境再保險結算功能,全市已有56家金融機構通過分賬核算系統驗收,累計開立13.6萬個;覆蓋到全市符合條件的四類企業,已有4000多家企業開立。
金融開放創新持續深化,出臺擴大銀行業、證券業、金融市場等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的25條意見。2018年,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2.55萬億元,占全市35.3%;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收支總額4826億元,同比增長1.7倍。
功能性平臺加快建設,上海保交所上線國際再保險平臺,黃金國際板累計招募國際會員76家,成交金額4.9萬億元,我國第一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上市交易,交易規模達全球第三。
金融綜合監管模式進一步完善,成立上海金融法院,加強對跨境金融活動和跨行業、跨市場等復雜金融活動的監測和風險快速處置。2018年,上海在倫敦智庫Z/Yen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排名上升到第5。
上海自貿區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持續提升。
跨境研發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實現“關檢一體化”,整體通關時間從原先的2-3天縮短為6-10小時;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試點(MAH)范圍拓展至全市43家單位的68個品種參與,率先試點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并在全市復制推廣。
國際化的知識產權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推動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國際運營(上海)試點平臺、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上海服務平臺等重要機構落地。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啟動運行,服務范圍拓展到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大數據等8個領域,發明專利授權數近4000個。中國(上海)自貿區版權服務中心啟動試運營,實現一般作品版權登記周期由30天縮短到10天,軟件著作權登記由90天縮短到20天。
國際化創新創業基地的規模和影響力逐步擴大,上海自貿區設立3個海外人才工作站,發展9家離岸孵化器,引進海外創業項目135個,占全市的1/4,投資額近4億元。
過去一年,上海自貿區與上海市和長三角地區改革發展的協同度進一步增強。
上海自貿區強化同全市的改革聯動,推動自貿試驗區改革成果及時在全市復制推廣,其中146項“證照分離”改革在全市推廣。
上海自貿區也主動對接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舟山3家倉庫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長江經濟帶12個海關所有通關作業現場通過信息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啟運港退稅試點范圍已覆蓋長江沿線13個主要港口,離境港擴大到外高橋港區和洋山保稅港區等2個港口,帶動洋山港水水中轉比例近50%。
經濟輻射帶動效應顯著
過去一年,上海自貿區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經濟質量能級加速提升。
2018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65億元,占新區48.2%,占全市14.3%;實現外貿進出口額1.46萬億元,占新區70.9%,占全市42.8%。
社會投資持續活躍,全年新設企業約7200戶,累計新設企業5.88萬戶,試驗區范圍內累計共有企業8.85萬戶,占新區31.1%。外商投資穩步發展,全年新設外資企業近1300家,在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數的占比由試驗區成立前的5.2%上升至目前的18.2%。2018年,自貿試驗區實到外資額67.7億美元,占全市39.13%。
上海自貿區各片區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
其中,保稅片區2018年新認定10家跨國地區總部、27家營運總部、2家高成長型總部,累計各類總部企業250多家,實現營業收入增長8%,占保稅區域經濟總量50%以上,新的經濟增長點加速形成。
陸家嘴片區已集聚9家全球規模排名前10的資管機構、14家外資獨資資管公司,吸引全球51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設立了69家資產管理機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99家。
張江片區集聚外資研發中心163家,高新技術企業近900家。
金橋片區工業產值經濟密度達200億元/平方公里,其中現代汽車、智能制造產業產值均占全市的1/4。
在上海自貿區,功能平臺集聚效應明顯。
專業貿易平臺能級顯著提升,在國際智能制造、醫療器械、酒類、鐘表等專業貿易平臺帶動下,已形成6個銷售額千億級產業和10個銷售額百億級產業,其中,手表、藥品、醫療器械進口額分別占全國的41.1%、28.9%、24.8%。
綜合型功能平臺初具規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與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多個商品掉期交易品種,大宗商品產業實現銷售額超過1540億元。
自貿試驗區融資租賃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平臺)正式成立,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業務實現常態化運作。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入駐企業670家,區域文化產品進口值占全市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