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指標油價自10月初以來已下跌25%,因交易員擔心在運達亞洲的石油供應創下紀錄之際,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卻在放緩。
船舶跟蹤數據顯示,11月抵達亞洲主要市場的原油達到逾2,200萬桶/日的紀錄高位,這較2017年1月增加約15%,也較今年年初增長近5%。
上述很多原油是在美國本月開始制裁伊朗之前預定的,煉廠提前訂購以防備石油供應突然減少。
但由于美國政府意外給予廣泛的制裁豁免,允許亞洲主要石油消費國繼續從伊朗購買原油,因此并未出現整體供應下降的局面。
美國、俄羅斯和沙特三大產油國的產量大增,帶動全球供應不降反升。10月這三國的合計產量首次突破3,300萬桶/日,可滿足全球石油總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迄今為止,這波產出增長都被穩健的需求所消化,不僅有來自中國和印度等亞洲主要新興經濟體的需求,也有日本和韓國等成熟市場的需求。
不過,現在不斷增長的供應有可能轉化為供應過剩,隨著金融交易商撤出油市,現貨原油合約自10月初以來下跌了25%。
分析師警告稱情況可能會更糟,因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亞洲大型經濟體經濟成長普遍放緩。
“整個地區的勢頭似乎仍然在放緩,反映出金融條件收緊和全球貿易減慢的綜合影響,”匯豐常務總監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范力民表示。
就在9、10月份,主要的石油交易員和分析師還預測油價到年底將達到每桶90美元,甚至100美元。從那以后,市場人氣發生了巨大轉變,導致原油遠期曲線完全逆轉。
9月原油即期價格明顯高于遠期價格,這種逆價差的市場結構暗示供應緊俏,因儲存原油并無利可圖。
到了本周,油市已經轉為正價差,暗示市場正面臨供應過剩,這種情況下儲存原油待未來出售是有利可圖的。匯豐的Neumann表示,2019年的前景依然黯淡:“經濟活動繼續減緩,可能暫時抑制潛在的能源需求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