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步入商業化,“嘉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集裝箱海運將有衛星全程監控,未來將組成“星座”提供通信服務。
隨著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升空,昨天上午7時40分,中國首顆由商業航天公司自主研制的衛星“嘉定一號”進入預定軌道。昨天上午9時16分,工作人員在新疆收到首組遙測數據,顯示衛星帆板展開成功、姿態穩定、工作正常。
“嘉定一號”由上海歐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00余件各類知識產權。據悉,這顆衛星是“翔云”衛星星座的首發星,歐科微航天計劃在2021年前共發射28顆衛星,組成我國首個低軌通信衛星星座,信號覆蓋全球,為跨境運輸、石油電力、工程機械、海洋島嶼、環境監測、地震監測、森林防護、緊急通信等行業用戶提供“天基物聯探測”服務。
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翔云”有哪些用途?
據介紹,它能解決海上、空中及偏遠區域的通信接入問題,可以為全球聯運集裝箱的地理位置及溫濕度信息獲取、物流車輛通信及統一調度指揮、海洋氣象監測信息傳輸、海上石油開采設備及人員通信、地質滑坡監測數據傳輸、盲區氣象探測設備遠程信息化管理、飛行器運行狀態信息偵測、工程機械應急事件指揮調度等多種應用場景提供“天基物聯探測”服務。賈啟龍舉例說,許多石油管線布設在沙漠、高原等偏遠地區,那里沒有基站,無法通過地面蜂窩網絡進行通信。今后接入“翔云”衛星星座,并在這些石油管線上安裝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就能通過“天基物聯探測”系統傳輸數據,向用戶發送漏洞監測、使用流量等報告。
將提供集裝箱物聯網金融服務
上市公司日海智能是歐科微航天的戰略合作伙伴。日海物聯副總裁汪學強告訴記者,兩家企業已聯合開發出一款適用于集裝箱全球聯運的物聯網通信終端。這種終端設備僅重1公斤且體積小巧,可在全球任意角落接入“翔云”衛星星座,使集裝箱上的傳感器在茫茫大海上也能傳輸數據。溫濕度傳感器能向用戶報告:集裝箱內的紅酒、海鮮、藥品等貨物是否處于保質環境;光探測器、傾斜探測器則能實時監控集裝箱是否處于安全狀態,如果發生異常情況,就會發出預警。終端設備還內置北斗/GPS雙定位天線,可將接收到的位置信息通過“翔云”衛星星座發給用戶,讓用戶實時了解集裝箱所在位置,無論是偏遠山區,還是茫茫大海。
“有了天基物聯終端,我們就能向國內中小企業提供覆蓋全球海運的物聯網金融服務。”汪學強解釋說,利用物聯網技術,集裝箱這種流動資產可以轉變為固定資產,從而獲得銀行貸款。如果沒有這類系統,海陸聯運的集裝箱很難獲取物聯網金融服務,因為大海上沒有移動網絡,使用高軌通信衛星則成本太高,而且衛星接收終端重達數十公斤,要獲悉每個集裝箱的實時狀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