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物流連接節點;自貿片區,以創新改革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主要目的。歷經七年發展,廈門自貿片區已成為廈門港集裝箱業務最重要的發展優勢之一。
“集團所屬的碼頭,均在自貿片區的范圍內。七年來,自貿片區與港口發展同頻共振,廈門港集裝箱業務不斷做大做強。”日前,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自貿區商會會長吳巖松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廈門自貿片區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聚焦國際航運平臺建設,持續優化廈門港的營商環境、顯著增強港口國際競爭力。
“自貿片區成立以來,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從2016年的961萬標箱,穩步增長到去年的1204.64萬標箱,躋身全球集裝箱港口第十三位,同時,廈門港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十大海運集裝箱口岸營商環境測評’最佳成績,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也獲得國家AAAAA物流企業等一系列榮譽。”吳巖松說,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自貿片區的銳意改革、敢闖敢試息息相關。
以入選商務部自貿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2019中國改革年度改革案例”的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例,該平臺令口岸業務辦理實現“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一站式服務,港口船舶綜合服務能力大大提高。
更多的自貿片區創新舉措仍在持續推出,成為孵化、壯大新業務的肥沃土壤。前不久,在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的支持下,廈門港加大多式聯運“一單制”業務推廣,一批批內陸貨物,在“一單制”助力下,順利經廈門港發往RCEP成員國,貨物運輸實現“一次委托、一次付費、一單到底”,不僅時效更高,供應鏈成本也有效降低。吳巖松認為,這將顯著增強廈門港的腹地拓展能力,“絲路海運”和中歐班列業務將保持較快發展勢頭,“海絲”“陸絲”無縫對接,開放大門越開越大,也促進內陸經濟的發展。
作為廈門自貿區商會會長,吳巖松說,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定期積極聽取商會成員企業的意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各部門、企業多方聯手打出系統性集成化的提效降費促便利組合拳。“比如,近幾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港航企業帶來較大沖擊,相關紓困舉措的及時推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為‘六穩’‘六保’大局以及‘兩鏈’穩定貢獻力量,也助力港口高質量發展。”
營商環境的改善,不僅直接反映在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上,也反映在廈門港越織越密的航線網絡中:目前,廈門港開設集裝箱班輪航線158條,通達52個國家和地區的143個港口,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磚國家和RCEP成員國。(文/本報記者徐景明湯海波)
圖/文來源廈門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