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記者在湄洲灣港肖厝港區鐵路貨運場內看到,肖厝港區港三鐵路專用線擴建工程建設全面加速,工人正有條不紊地測量鐵軌間距。“目前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今年6月底前將完成港三鐵路專用線擴建工程建設并通車。”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建成后鐵路發運能力近期(2025年)可提高到420萬噸,遠期(2035年)發運能力可提高到460萬噸,充分發揮興泉鐵路優勢,推進海鐵聯運業務。
今年以來,湄洲灣港圍繞“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的目標,正全力釋放港口服務臨港產業發展、中西部省份對外開放、對臺交流合作、海絲沿線國家交流互通的功能作用,打造帶動作用明顯、產業服務充分、互聯互通高效、安全綠色示范的深水良港品牌。
資源要素“聚”起來
今年1月1日,湄洲灣港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迎來新年首艘大型船舶——40萬噸級全卸散貨船舶“明惠”輪,該輪從巴西馬德拉港滿載39萬噸鐵礦石歷經四十天航程靠泊羅嶼9#泊位,實現了羅嶼作業區疫情期間生產新突破。
去年5月26日,羅嶼港口40萬噸級泊位建成投用,成功躋身全國可供最大貨輪靠泊接卸的港口之列,為東南地區原材料供應開辟了全新的物流通道,也標志著湄洲灣開啟大港時代。
“今年計劃投入1.96億元,用于建設8號30萬噸級卸船泊位,11號、12號15萬噸級裝船泊位及相關配套工程。其中,8號泊位爭取在5月份開工。”福建省羅嶼港口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文金說,項目建成后,羅嶼作業區將形成‘兩卸三裝’的連片規模效應,成為年吞吐量5000萬噸以上的區域性散貨核心大港和國際混礦中心。
作為湄洲灣港的重要組成部分,秀嶼、東吳、興化3個港區今年將規劃打造26.7公里碼頭岸線,布置93個泊位,形成1.68億噸吞吐能力。
以建設東南大宗散貨儲運基地為基礎,湄洲灣港全力推動適配大宗散貨的臨港工業發展,推動港口從大宗散貨中轉基地向大宗散貨儲運基地、產品基地轉型發展。
東吳港區包含東吳作業區和羅嶼作業區,其中羅嶼作業區已成功吸引瑞資聯選礦項目落地建設。“該項目推動羅嶼港從中轉基地向產品基地升級,增強周邊鋼廠對羅嶼礦粉的黏性。”鄭文金說。
最新規劃圖顯示,湄洲灣港在莆田港口現有7個作業區。根據每個區域的貨物特點,莆田相應發展與之相匹配的臨港產業。以莆頭作業區為依托,莆田木材加工年產值達200億元左右。2019年,莆田市引進中國林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在莆頭物流園區打造木業城,探索“前港后園”的港產一體發展新模式。“將木材粗加工環節前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深加工、精加工企業入駐,延伸產業鏈。”秀嶼木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林國彬說。
區域發展“融”起來
“每天有4列至5列火車將港口的鐵礦石運至江西、湖南等地。”看著羅嶼支線上運載鐵礦石緩緩駛出港區的“和諧號”火車,羅嶼港口生產操作部調度科科長魏敏說道。
作為福建省重點打造的大型干散貨港核心作業區之一,湄洲灣港羅嶼作業區依托集鐵路、公路、水水中轉于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源源不斷地將來自全球多地的鐵礦資源中轉到福建、江西、湖南、長江沿線以及西南省份,甚至到日本、韓國等區域,構建起礦石、煤炭從采掘生產到終端用戶的便捷供應鏈通道,推動大宗商品領域的企業、產業和區域間的協同發展。
瀕臨臺灣海峽,羅嶼作業區在服務兩岸融合發展中有天然優勢。2019年7月,羅嶼作業區開啟對臺直航,并拓展保稅礦業務,實現了東南沿海港口首次對臺中轉鐵礦石和大陸港口首次對臺的鐵礦石保稅業務。羅嶼作業區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對臺鐵礦石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一;截至今年8月,對臺灣中鋼項目貨物累計吞吐量達439.18萬噸,同比增長36.35%,正著力打造大陸對臺散貨物流儲運基地。
2022年以來,羅嶼作業區對臺業務穩定增長,截至5月份,對臺中轉量達214萬噸,同比增長92%。但由于臺灣中鋼中轉船舶的載重能力不足,導致對臺中轉業務提升受到限制。“為了幫助臺灣中鋼提升貨物發運效率,羅嶼碼頭對外進行多方溝通協調,對內通過對10號裝船泊位設施微調等方式,協助臺灣中鋼進行裝船船舶等級提升,將中轉業務主力船型由3萬噸級提升至5萬噸級、7萬噸級和10萬噸級,克服了因船舶運力限制導致對臺中轉業務受限的瓶頸。”鄭文金告訴記者。
東吳港區快速發展,秀嶼港區也取得長足進步。
秀嶼港區莆頭作業區開通莆田至臺灣集裝箱運輸航線,實現每周1航次常態化運營;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今年上半年完成海上風電出運超過120臺套;1-8月,LNG累計完成307.05萬噸,同比增長35.19%,為迎峰度夏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內LNG接收站還首次實現向第三方公平開放。
“湄洲灣港口專業化泊位占比、港口運輸效率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了‘LNG、煤、礦、木’四個特點鮮明的主要貨種運輸系統,為服務沿海開放和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先導作用。”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港航運行處處長強新星表示。
港口治理“綠”起來
羅嶼作業區堆場內,斗輪堆取料機正通過無人化遠程操作自動控制裝卸鐵礦石。
“以前現場控制,每臺斗輪機都需要2名操作人員,條件比較艱苦,效率還不是太高。”羅嶼港口生產操作部副經理林建春介紹,去年羅嶼作業區建成移動混配礦系統,只要3名工作人員就能實現3臺斗輪機遠程操作運行。人力投入減少,效率卻提高30%以上。
引進無人化散貨堆場控制系統,建成防風抑塵網、景觀綠化區,配置完備的沉淀池、水循環等環保設備,推廣應用綠色照明、船舶岸電、碼頭智能裝卸、港口儲能、變頻控制等節能新技術、新工藝……羅嶼作業區在貫徹落實“碳中和、碳達峰”中,逐步形成生產智能、管理智慧、服務柔性、保障有力、生態健康的現代港口運營新模式。
智慧賦能、綠色發展,這是湄洲灣港在提升競爭力、推動現代化中形成的共識。
湄洲灣港口專業化干散貨碼頭均已建設防風抑塵網,堆場實現噴淋全覆蓋,新增泊位均同步建成岸電設施。國投煤炭碼頭建成自動化裝車樓,引進全國首臺裝車樓自動牽引車,減少火車在港時間,加快煤炭周轉,大幅提升國投鐵路支線疏港能力;中原港務危貨碼頭采用最新的消防聯動控制系統、油氣回收系統,實現高效安全生產……湄洲灣港以一系列智能化、綠色化舉措踐行新發展理念,在推動港口提速增效、轉型升級中迸發強勁動力。
“我們全力推動湄洲灣港積極融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主任蔣少懷表示,將圍繞服務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和打造“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海西產業集群工業港、世界媽祖文化旅游港”目標持續發力,推動港產城進一步協調發展。(全媒記者 王有哲)
圖文來源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