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王有哲 陳勤思 通訊員 陳娜妍
3月18日,裝載著389個集裝箱的“吉源隆77”輪緩緩靠泊公司青州作業區5#泊位,標志著“盤錦-福州”集裝箱“點對點”航線正式開通,為福建與北方港口糧食等貨物貿易往來提供了新的物流通道。
精準服務“擴內需”,高效疏通省內“微循環”,全面暢通國內大循環,2月份福建全省內貿集裝箱吞吐量達49.79萬標箱,同比增長29.9%;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實現回穩增長,2月份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5064.2萬噸,同比增長5.7%,其中福州港貨物吞吐量2149.92萬噸,同比增長17.5%。
建平臺 加速“微循環”
3月21日,“暢錦18”輪運載40TEU硫酸銨貨物首次通過“莆田—江陰”支線運往福州港江陰港區,隨后將搭乘“絲路海運”航線出口菲律賓,標志著福建東方海運打造的“福建省集裝箱海上支線平臺”再添“公轉水、散改集”外貿出口新貨源。
深耕省內集裝箱貨物集疏運領域,全力打造“福建省集裝箱海上支線平臺”,東方海運常年投入7-13艘集裝箱船舶,開通十余條省內港口直達航線以及“江陰-泉州-廈門”“江陰—莆田—泉州”等環省支線,已布局碼頭網點13個,全面覆蓋福建沿海地市,成為服務暢通省內集裝箱海上“微循環”的“中堅力量”。
福建省內支線無縫銜接國內外各大干線,為周邊企業貨物運輸提供“最前”和“最后”一公里服務,有力保障供應鏈產業鏈暢通。
“我們根據市場貨源流向及干線船東需求,持續織密航線網絡,拓展‘散改集’等業務,實現‘內外貿同船’,有效提升集裝箱貨物的中轉運輸效率。”東方海運市場部經理鄭曉娜表示,通過支線平臺通達全省的航線網絡,最高效地將干線船公司從省外運抵福建樞紐港口的貨物分撥至省內各腹地,同時將省內各地生產型企業出口的貨物集聚至福州江陰、廈門等樞紐港發往全國各地。今年2月份,公司完成集裝箱運輸量4.6萬TEU,同比增長達到27.3%。
促合作 夯實“主鏈條”
2月26日,煙臺集裝箱海運有限公司在泉州港石湖作業區完成集裝箱首卸,成為石湖作業區5#、6#集裝箱泊位建成投產以來,與泉州港太平洋碼頭達成合作共識的首家新進內貿航運公司。
“首批運載的鍍鋅帶鋼、鋁合金棒、膨潤土等貨物,主要供應泉州地區的五金建材、機械和輕工業等行業,雙方增進港航合作,也將進一步服務促進閩、魯兩地內貿發展。”泉州太平洋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博生表示,未來,煙臺集運還將對泉州航線船舶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加大對泉州市場的運力投入,促進兩省航班往來。
堅持協同發展,促進合作共贏。緊緊圍繞夯實港航主體協作“主鏈條”,去年以來,福建省交通運輸廳一直在推動密切港口、航運企業聯動協作,攜手共促我省港航行業發展。
今年以來,福建省港航行業合作發展的捷報頻傳:2月16日,福建港口集團與中谷海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圍繞核心業務,進一步強化港航合作力度,共同打造東南區域優勢航線;3月2日,廈門港與泰國廉差邦港建立國際友好港,將在航線開辟、航班增加和貨物運輸便利性方面深化合作;3月7日,福建港口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集裝箱航線、“絲路海運”聯盟發展,加強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3月15-16日,廈門港航部門、企業在潮州召開推介會,預計后續將有3家至5家航商加入“廈門-潮州”航線運作,助力兩地互利共贏。
3月14日,搭載40標箱進口木薯干的海鐵聯運班列從廈門國際物流港順利駛出,發往南昌向塘國際陸港。該海鐵聯運“天天班”班列是南鐵集團與廈門港為暢通閩贛兩省商貿交流而搭建的快速物流通道,按照“定點、定路線、定車次、定時、定價”方式運輸,相比普通班列,效率更高、運行更穩,從計劃申報、裝貨發車到貨物抵達在48小時內,運行時間較原來減少了一半。
“通過精準對接、聯動協作,促進增加運力、增開航線、加密航班,可為我省及腹地地區工業企業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水路運輸和港口集疏運服務,有效提升港航物流供應鏈韌性,促進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港口與航道運行處負責人表示,“2月份,通過水水中轉方式經我省港口進出的大宗貨物141.56萬噸,同比增長119.0;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進出我省港口的集裝箱12075標箱,同比增長99.6%。”
優服務 實現“新突破”
2月15日,莆田港口供應鏈公司租運并代理的“鑫航盛”輪運載5100噸機制砂順利抵靠湄洲灣港莆頭作業區,不僅解決了莆頭港口工程用砂問題,也標志著莆頭作業區“門到門”全程物流供應鏈機制砂采購項目正式啟動。
“這批機制砂從泉州后渚碼頭裝船,再到莆頭港口卸船并轉棧到莆頭在建3#-6#泊位后堆場,包括租船,貨物裝、卸以及轉運,整個物流鏈供應鏈公司會同碼頭全部負責到位,有效節省客戶物流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物流時效。”莆田港口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是港口、物流企業整合“集、疏、儲、運、貿、租、代”等綜合功能優勢,統籌船舶貨物“快裝、快卸、快轉”的重要舉措,也是福建不斷優化港航服務、做強港航國際物流供應鏈的一個縮影。
向服務要效率 向效率要效益
今年1月份,新海達碼頭采用“船轉船”操作工藝,僅用21小時,就為臨時加靠作業的“中谷大連”完成裝卸服務,不僅有效減少平面運輸成本,在泊時長也比原計劃縮短約12小時,實現了降本增效。據新海達碼頭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新海達碼頭完成近5000箱“船轉船”操作,有效節約堆場內起重設備能耗、減少拖車平面運輸費用,累計節省費用近20萬元。
莆田秀嶼港口有限公司在優化貨物出入庫流程,提升裝卸船轉棧效率等方面深入挖掘潛力,在確保農耕物資運輸船舶“零待時”的同時,2月份完成單貨種硫酸銨貨物吞吐量23.37萬噸、比增12.52%,刷新開港以來單月最高紀錄。開年以來,該公司碼頭已圓滿裝卸進出口硫酸銨船舶45艘次、完成貨物吞吐量42.06萬噸,同比增長26.88%。
圖片源于:pixabay.com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