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時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太倉海事局始終聚焦科技驅動,著力推進“科技自強”,不斷尋求海事智慧監管新突破,依托“數字孿生” 技術,建設長江干線首個“海事數字孿生平臺”,通過過“1+N” 的建設體系(即1個數字孿生底座+N項專題應用),打造多信息聚合、多系統整合、多業務融合的一體化、可視化平臺。
“數字孿生”繪就港口全貌
凌晨的太倉港,依然燈火璀璨,船流不息。在長江7號浮上游水域,一艘開往上海的貨輪駕駛艙內船長打了個盹,短短一瞬間,船舶就偏離航道往碼頭方向駛去,這給水上交通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這時,太倉海事執法人員第一時間檢測到了船舶偏航,立馬通過高頻呼叫船舶,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險情發生。
如此迅速的反應,背后是一套智慧高效的數字系統,這就是太倉海事最新開發上線的“海事數字孿生平臺”中的航行安全保障功能,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建立實時的海事局轄區江面環境模型,對轄區岸線、水流、潮汐等環境因素進行仿真模擬,并與船舶實際交通路徑和預測路徑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識別安全隱患,提前預警,減少事故發生概率。
“數字孿生”作為一個高科技名詞,首先讓人聯想到孿生兄弟的含義,事實上,數字孿生正是指現實的物理世界與虛擬計算機世界的孿生,數字孿生技術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打造的一個現實世界的數字克隆體。
太倉海事局“海事數字孿生平臺”基于GIS系統,結合無人機正射影像,綜合了BIM+3D建模的形式,孿生還原了太倉港轄區內江面以及沿岸及碼頭區域的真實場景,一個“云端數字太倉港”就此誕生,相較于傳統的系統,“太倉海事數字孿生”系統是“活”的,它以“實時、鮮活”的多維、多源、多態數據為基礎,以海量智能算法為支撐,在數字孿生底座之上集成加持了物聯網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及大數據預測分析等先進技術,并融合了海事大交管系統船舶數據、船員數據、防污染數據等海事現有平臺功能和數據,進一步提升了海事執法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全景可視夯實安全之基
再次回到船流不息的太倉港,航行安全保障僅僅是太倉海事局“海事數字孿生平臺”系統諸多應用中的一個,水上搜尋救助、事故處置和調查處理、船舶安全監管、航行指導和管理……整個轄區的運行情況,都能通過這一系統得以實時直觀的反映。
眾所周知,水上搜救工作救援環境復雜,搜救難度大,特別是在夜間或者惡劣天氣如雨雪天往往受限于光線原因,視野大幅受限,給搜救帶來困難,人海戰術”是最常見的傳統水上搜救方法,那如何快速精準搜救而且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發現被救援人員或更多有用信息,成為水上搜救工作的首要任務。
“海事數字孿生平臺”系統中的水上搜尋救助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對水上搜尋救助進行實時監控和協調,而且不像無人機一樣受限于惡劣天氣,就好像是執法人員有了一只“天眼”,可是隨時一秒直達江面,整個轄區情況一目了然,而且大數據還能結合當時實時的風向、流速等外界因素智能模擬落實人員可能的軌跡,從而大大提高了水上搜尋救助效率和準確性。此外數字孿生技術還可以對水上交通事故和重大污染事故進行三維模擬和虛擬現場重現,精準判斷事故原因和責任,調查處理效率也大幅提升。
除了水上搜救外,“海事數字孿生平臺”在船舶安全監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系統通過對船舶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建模,實現多維度、全方位的檢驗和評估,船員信息、安檢情況、歷史違章等數據都能直觀反映在眼前,加上融合的轄區航道數據,水深、海底地形等,在船舶錨位安排、船舶航行防擱淺等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同樣邏輯,未來數字孿生還將在VTS實時數據、岸電管理、船舶污染物接收、錨地管理、?;反跋磁擃A提醒等方面發揮神奇功效,讓“智”理深入海事監管的每一根毛細血管。
引領之姿開拓智慧天地
“太倉海事數字孿生”系統,只是太倉海事局智慧海事探索中的一個縮影,從率先開展無人機巡航試點到全國首批無人機場、從太倉港選船系統到太倉港集裝箱智能選箱系統,一直以來,太倉海事始終聚力改革創新,加快智慧海事信息化建設步伐,努力帶動海事治理模式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探索出一條符合太倉海事實際需求的信息化發展道路。
安全是生產力,科技是驅動力。接下來,太倉海事局將持續聚焦科技驅動,著力推進“科技自強”,不斷提升自身履職能力和服務水平,以“智慧海事”打造本質安全,為轄區水上交通安全和港口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圖片源于: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