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道 近日,國際海洋戰略機構(MSI)發布的《快速低碳轉型對航運業的影響》報告指出,全球低碳轉型將對航運業造成持續且劇烈的沖擊,從而導致“擱淺資產”的風險。
近年來,“擱淺資產”概念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擱淺資產”主要是指在碳排放監管趨緊和可再生能源價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無法用于燃燒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儲量。
該報告分析指出,煤炭、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依賴海運進行交易的大宗商品,占全球海運貨物總量的40%。在低碳轉型的情境下,很多地區的可再生能源成本,特別是電網級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成本已比化石燃料發電更具有成本競爭力,而且未來數十年可再生能源成本還將持續下降。這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幅下降,干散貨船和油輪行業出現大幅衰退,給航運業和港口帶來重大的財務風險,而此前缺乏對該風險的充分評估。
報告發現,由于液貨船的貨物全部是化石燃料,所以液貨船市場最易受到沖擊;散貨船煤炭運輸需求將下降一半左右,但是可以轉而運輸其他非煤炭貨物,降低受到的沖擊;煤炭進口港可以實現多元化大宗商品吞吐量,煤炭出口港則更易受到沖擊。
在1.5℃的減排情境下,全球油輪總價值將從2025年起“一蹶不振”,到2050年將降至1000億美元左右(2018年為1850億美元)。當液貨船船齡達到10年至15年時(通常液貨船的使用壽命為25年至30年),價值僅比廢金屬高一點。
報告建議航運業相關投資者和運營者加強對需求側的動態評估,了解細分領域的不同風險;在液貨船和散貨船(尤其是大型散貨船)方面減少訂單,并且提高行業效率和減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