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
記者:美方近日表示,中方已經開始大量采購美國農產品。國內外輿論對此都很關注。你能否介紹一下今年以來中方采購美國農產品的情況?
耿爽:這兩天有不少媒體向我們詢問中方自美國采購農產品的情況。我們就此專門向有關部門進行了了解。據我所知,中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以市場化的方式自主采購了美國農產品。根據初步掌握的信息,今年以來中國企業自美采購的農產品包括:大豆2000萬噸、豬肉70萬噸、 高粱70萬噸、小麥23萬噸、棉花32萬噸。中方還將加快采購美國農產品。
據了解,在中美進行新一輪談判前,美國農業部確認,中國購買了更多美國大豆和創紀錄的豬肉。據美國農業部10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當周,美國向中國凈出口大豆118萬噸,中國對美國豬肉的進口量猛增至142,200噸。
對此,布瑞克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非洲豬瘟導致國內豬肉減產幅度超過15%,7月后國內豬價大幅上漲,截至當前全國生豬均價上漲33.5元/公斤,中國采購美國豬肉有望增加國內豬肉供應量,緩解豬肉供應壓力。70萬噸左右僅占我國豬肉正常年份豬肉產量1.4%左右。前期中國減少美國豬肉進口,主要從歐洲及南美進口豬肉,而上述地區/國家豬肉無法滿足國內進口需求,大幅推高了豬肉進口成本,增加美國豬肉進口有利于降低豬肉進口成本。
此外,林國發表示,我國大豆需求量每年在1億噸以上,80%以上的需求要通過進口來滿足。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大豆振興計劃,大豆產量明顯增加。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1710萬噸,同比增加110萬噸,增幅為6.9%。
不過,大豆市場供給以進口為主的格局沒有改變。由于缺乏美國大豆供應,雖然以南美地區為主大豆基本能滿足國內大豆需求,但也促使了南美地區大豆升水大幅飆升,增加了大豆進口成本,不利于降低我國豆粕和豆油生產成本。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的大豆生產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有利于緩解中國大豆進口過度單一依賴南美市場,同時也降低了大豆進口成本。
寧波寧海生豬養殖戶梁先生表示,中國企業根據市場實際需求情況采購美國相關農產品,主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以市場為導向,有利于產業健康發展。中國近期加快豬肉及高粱、大麥及大豆進口主要滿足中國國內需求,特別是豬肉進口意愿強烈,作為生豬養殖戶來說,我們也在時刻關注進口數據。
此外,對于中國企業采購2000萬噸美國大豆,中投元邦投研經理謝義欽表示,大豆購買情況主要集中在兩次,一次是去年12月領導人阿根廷見面后;另一次是最近這一輪,今年年初1月份買了1400萬噸,9-10月又買了600萬噸,一共2000萬噸。
謝義欽表示,相較于往年,今年國內購買美豆的數量是偏少的,正常年份購買量能達到2700萬-3000萬噸,如果稍微加大采購,大豆的進口可以到3500萬噸甚至4000萬噸,豬肉進口可以在今年的水平上翻番,高粱可以恢復到以前的近千萬噸。
謝義欽表示,小麥也可以買到300萬噸甚至更多,玉米從0可以到300萬噸以上,還有DDGS要是去掉雙反還可以恢復到上千萬噸,大麥也有空間,棉花要是多給點配額就更多了,還有水果酒類和水產等。所以,國內要進口美國農產品400億美元的目標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