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0月25日消息(記者張佳琪)從全球規模最大和單機平均作業效率最高的自動化碼頭,到全球領先的“大智號”智能散貨船、全球規模最大的船舶自動識別和船舶交通管理網絡,再到即將建成的全球覆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項項“黑科技”匯聚在一起,將我國的智能航運發展助推到了新階段。今日(25日),第二屆“新時代·大航海·強國夢——智能航運與創新發展”峰會在上海臨港召開,為智能航運展示、交流搭建了產、學、研的交互平臺。
智能航運全面實現并非坦途
今年9月,《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簡稱《綱要》)印發實施?!毒V要》提出,要廣泛應用智能高鐵、智能道路、智能航運、自動化碼頭、數字管網、智能倉儲和分揀系統等新型裝備設施,開發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在此次峰會上,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海事大使徐祖遠表示,作為一種航運新業態,智能航運將傳統航運要素與現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深度融合,航運生產環節更經濟可靠、日常運行環節更安全環保、監管和服務領域更智能高效。
然而智能航運的全面實現并非坦途,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交通運輸部海事局二級巡視員曾暉表示,智能航運技術發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作為航運業關鍵載體,船舶建造周期長、投資水平較高,行業需求變化難于準確預測,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能航運發展的基礎?!拔覈壳叭杂幸慌P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先進技術在智能航運各核心要素中的應用也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對智能航運的發展,徐祖遠則表示,各政府部門要著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把握《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中的各項總體要求,按照近期、中期、遠期目標,分階段落實十項重點任務。同時,各方應以更具體、更有效地行動推動智能航運的發展,要堅持把注重規劃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引領;堅持把智能航運產業支撐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堅持把優化環境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命線;堅持把對重點示范工程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抓手;堅持把完善機制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保障;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支撐。
當前航運正處于向智能化過渡階段
本次峰會上,《長三角智能航運發展報告》(簡稱《報告》)發布。《報告》對長三角及我國智能航運當前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定位進行了深入研究,梳理智能航運發展現狀,分析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運服務和智能航運監管五大基本要素分布情況。
《報告》指出,我國船舶工業和航運業在智能船舶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相關科研攻關取得積極進展,智能技術工程化應用初顯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基本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智能航保是智能航運發展的重要內容。航標、測繪、通信三大業務在國際前沿理論技術跟蹤和技術轉化應用方面均有所突破。
《報告》提到,我國港口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與成熟,以及更多智能化碼頭運營經驗的積累,智能化港口發展方興未艾。我國自動化碼頭建設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自動化碼頭已具相當規模、自動化碼頭的關鍵技術設施研發已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國正在形成全自動化碼頭的標準體系,并逐步被國外港口所接受。同時,5G正助力港口智能化建設,相關企業已加緊探索和積極布局。此外,蕪湖港面向內河中小港口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平臺示范項目建設啟動,標志著內河港口向智能化發展開始了積極嘗試。
在智能航運服務方面,我國在航運電商平臺、航運金融、航運交易、信息服務等領域均有不少創新并走向智能化。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智能航運服務發展的活躍集聚地,涌現了許多航運服務新業態,吸引了資本的廣泛關注和投入。
海事是交通運輸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持保障系統。在智能航運監管方面,近年來,全國海事部門發揮科技信息化的引領作用,構建“智慧海事”,大力發展電子巡航系統,實現船舶立體化監管、數據信息共享,有力地服務水上交通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報告》經過對智能航運系統涉及的關鍵技術和發展現狀的分析指出,當前航運正處于自動化、信息化時代向智能化時代過渡的階段。
智能航運將打造“新大航海時代”
今年5月,七部門聯合發布《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為智能航運未來30年發展指明了方向。
《意見》指出,到2020年年底,我國將基本完成智能航運發展頂層設計;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約智能航運發展的關鍵技術,成為全球智能航運發展創新中心;到2035年,較為全面地掌握智能航運核心技術,智能航運技術標準體系比較完善;到2050年,形成高質量智能航運體系,為建設交通強國發揮關鍵作用。
對于智能航運的未來發展趨勢,《長三角智能航運發展報告》指出,智能航運將為千萬艘船舶提供基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的航海支持,實現智能港口與船舶間信息的精準對接、開啟無人船自動航行的新紀元,打造“新大航海時代”。
在“新大航海時代”,智能自動、無人駕駛的自主航行船舶將是海運業的主要力量。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姜明寶表示,要分階段實施推進智能船舶技術應用的重點任務。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進一步明確智能航運發展路線圖;要加快構建智能航運保障和治理體系,為智能航運發展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要全方位推進交流與合作,鼓勵開展產學研用協力創新;要聚焦智能航運應用和管理難點,不斷完善推進機制和激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