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集運及物流市場波動明顯,中美貿易戰、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和運力擴張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供求關系的改善。
2018年,全球集運需求溫和增長,集裝箱船隊運力增速加快,市場供需關系無實質性改善。
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8年全球貿易增長3.9%,依然快于過去5年平均增幅。德魯里預計,2018年全球集運需求同比增長4.7%。集運市場經過近3年的深度調整,集運企業經營策略已逐步回歸價值導向,行業正逐步邁入上行通道。2018 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均值為818 點,同比基本持平,較2016年增長15%。
從集運企業的總體業績表現來看,2018年雖然運輸需求溫和增長,運價有所提升,但無奈的是船用燃油及船舶租金等成本增幅更甚,對行業盈利能力形成較大阻力。
業績:凈利總體下滑
2018年7月,中遠海控成功收購東方海外國際,實現船隊規模的跨越式發展,運力排名躍居行業第3位,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截至2018年年底,中遠海控經營的集裝箱船隊規模達477艘、276萬TEU,并持有訂單運力近18萬TEU。
對東方海外國際的收購有效整合了中遠海控所屬中遠海運集運和東方海外國際的全球化網絡優勢,有利于充分發揮兩家企業的協同效應。中遠海控制訂“雙品牌”戰略,開啟了集運業務“雙品牌”協同發展之路。
中遠海運集運和東方海外國際2018年下半年均實現了較好的經營業績(東方海外國際成功扭虧為盈),提升了中遠海控集運業務的整體競爭力。
2018年,中遠海控集運及相關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48.45億元,同比增長32.38%;實現毛利78.55億元,同比增長22.89%;毛利率為6.84%,較2017年減少0.53個百分點。其中,中遠海運集運實現集運及相關業務收入913.66億元,同比增加46.15億元,增幅5.32%;東方海外國際實現營業收入65.73億美元,同比增長9.88%,實現毛利7.13億美元,同比增長28.23%,股東應占溢利1.08億美元,同比下降21.42%。
關于凈利潤減半的原因,中遠海控副總經理張為在“中遠海控2018年媒體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表示,主要由于2018年中遠海控分季度凈利潤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上半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僅實現凈利潤4000萬元,而下半年由于市場出現搶貨現象,提振了業績,實現凈利潤11.89億元。
相比業績不俗的中遠海控,臺灣和香港地區的3家集運企業則受到利潤嚴重下滑的困擾。
2018年,長榮海運實現營業收入1692.4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12.38%(2017年為1506億元新臺幣);實現凈利潤7850萬元新臺幣,同比大幅下降8332.91%(2017年為66.62億元新臺幣)。
2018年,陽明海運集運部門合并營業收入為1418.33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8.21%;稅后凈虧損65.91億元新臺幣(2017年為盈利3.21億元新臺幣)。
2018年,萬海航運實現營業收入667.8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9.89%(2017年為607.7億元新臺幣);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約為11.2億元新臺幣,同比下降55.91%(2017年為25.4億元新臺幣)。
2018年,海豐國際集運物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25億美元,同比增長6.98%(2017年為13.32億美元);實現毛利約為2.45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3%(2017年為2.51億美元);毛利率為17.2%,較2017年減少1.6個百分點(2017年為18.8%)。
2018年,海豐國際集運物流營業收入的增加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集運及延伸物流業務的平均運費(不包括互換艙位費收入),由2017年的490.5美元/TEU增長6.4%至2018年的522.1美元/TEU;二是,集裝箱運量由2017年的238. 59萬TEU增長0.6%至2018年的239. 92萬TEU。
原由:成本增幅大于營收增幅
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波動較大,導致船用燃料油價格波動亦大,并且隨著國內、國際對船舶排放的新要求不斷更新、提高,對集運企業燃油采購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2018年,國際油價整體維持高位,新加坡380CST燃油年均單價同比上漲 31.5%,加劇了集運企業的成本壓力。新加坡船用燃料油價IFO380 2018 年均價格為429.84美元/噸,相比2017年均價格326.60美元/噸增長 31.61%。
經過以上對各家集運企業的年報分析得出,集運企業船用燃油及船舶租金等成本的大幅增加,攫取了其通過運價上調等方式帶來的利潤,其成本的增幅甚至普遍大于營業收入的增幅。
2018年,中遠海控集運及相關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48.45億元,同比增長32.38%,但營業成本達1069.90億元,同比增加266.30億元,同比增長33.14%,高過該業務營業收入的增幅。
2018年,中遠海運集運的集運及相關業務成本864.67億元,同比增加61.07億元,增幅7.60%;單箱航運成本同比增長2.33%,剔除燃油費后的單箱航運成本同比下降2.3%。由此可見,船用燃料油成本的增加占主要部分。
2018年,長榮海運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8332.91%,主要原因在于船舶燃料油等的成本大幅攀升。根據其年報陳述,長榮海運2018年船舶燃料總成本為47.15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約42.6%(2017年為33.06億元新臺幣)。
海豐國際2018年年報陳述,銷售成本由2017年年底的約10.97億美元增長約9.1%至2018年年底的約11.97億美元,該增幅主要歸因于船用燃油成本大幅上升及船舶租金成本增加,其中集運物流業務的銷售成本由2017年年底的10.81億美元增長約9.25%至2018年年底的11.81億美元。
展望:形勢謹慎樂觀
展望 2019 年,全球經濟與航運形勢謹慎樂觀,挑戰與機遇并存。
2019年,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復蘇態勢,但受主要經濟體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影響,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加大將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份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由3.7%下調至3.5%。貿易摩擦、高油價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可能對航運產生負面影響;航運市場供需不平衡,特別是局部市場運力過剩依然存在。
據Alphaliner最新預測,2019年集運運力供給增長率為3.1%,需求增長率為3.6%,需求將大于供給,市場狀況比2018年更為積極,但集運市場受國際政經及貿易的變化和油價的波動的影響甚大,仍需審慎應對。
此外,隨著限硫令實施期限的逼近,各家集運企業不論使用低硫燃油或是加裝脫硫器,都將導致營運成本的增加,也因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加速了老舊船舶的拆解淘汰,使市場供需進一步發生變化,種種不確定因素均是未來集運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但是,在中國市場可以看到很多機遇,第一,中國經濟增長引擎依然穩定有力;第二,中國擴大開放為全球自由貿易發展增添新活力;第三,“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重大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深化,以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西非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助推全球經濟增長;第四,集運業運力供給增速趨緩,有助于減輕供給側壓力。
克拉克森預測,2019年亞洲區域內航線運輸需求增速為5.9%,較2018減少約0.5個百分點,東南亞經濟體承接部分產業轉移,加之東南亞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未來東南亞各國貿易發展或將成為亮點。
一季度,中遠海控實現營業收入350.75億元,同比增加131.52億元,增幅為59.99%。其中,集裝箱航運及相關業務收入334.54億元,增加128.51 億元,增幅為62.37%。一季度,中遠海控營業成本311.55億元,同比增加109.62億元,增幅為54.28%。其中,集運及相關業務成本302.37億元,增加108.77億元,增幅為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