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珠江航務管理局(下稱“珠航局”)獲悉,2019年珠江水運發展形勢喜人,全年珠江水系內河貨運量首次突破10億噸大關,長洲水利樞紐船閘貨物通過量首次突破1.45億噸,均創歷史新高。
內河貨運量首超10億噸
據悉,2019年,珠江水運發展持續向好,全年珠江水系內河貨運量超過10億噸,同比增長5.5%,繼續僅次于長江位居世界第二;港口貨物吞吐量為6.1億噸,同比增長12.6%;集裝箱吞吐量為1400萬TEU,同比增長13.4%;西江航運干線長洲船閘貨物通過量達到1.45億噸,同比增長10.3%。珠江水運的發展為沿江兩岸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航道方面,珠江水系1.56萬公里航道中,等級以上航道占62.7%,高等級航道達到2419公里。“一橫一網三線”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更加完善。2019年,珠江水系共有在建水運工程項目53個,主要為港口、航道、通航設施等工程,總投資621.78億元。
在港口方面,目前,珠江水系32個內河港口擁有生產用泊位約1700個,年綜合通過能力近6億噸。以主要港口為骨干,地區重要港口為基礎,一般港口為補充,分層次的港口布局體系逐步形成,南寧、貴港、梧州、肇慶、佛山等主要港口逐步向綜合性港口發展。
在船舶方面,目前,珠江水系擁有水上運輸內河船舶約1.5萬艘,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約1400噸。新建過閘船舶標準化率達100%,船舶結構不斷優化,正在向大型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
綠色發展按下“加速鍵”
過去一年,珠江水運綠色發展按下了“加速鍵”。截至2019年12月底,《推進珠江水運綠色發展行動方案》中的32項任務全部啟動實施,其中21項任務基本完成,完成率超過70%。
生態航道建設方面,打造了廣西貴港至梧州3000噸級航道工程、貴港二線船閘工程等生態航道示范工程,推廣應用新材料、新技術,實施生態護岸、生態護灘、人工魚巢等修復措施,改善航道生態環境。綠色港口建設方面,珠江三角洲和西江航運干線基本完成港口水平運輸機械“油改電”和“油改氣”改造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已完成了內河港口岸電建設任務;廣東省除液貨危險品泊位外,實現了內河港口岸電設施全覆蓋。推動港口建設船舶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接收設施。船舶結構優化方面,嚴格落實珠江水系“三線”和西江航運干線內河過閘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等國家強制標準,新建過閘船舶標準化率達100%;船舶大型化明顯,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位近1400噸。清潔能源應用方面,梧州、云浮已建成兩座LNG加注站,建成營運LNG動力船舶31艘,全球首艘2000噸級純電動內河船在珠江投入使用,280客位的純電動游船正在建造,與此同時,珠江水運還啟動了甲醇、氫能源等清潔能源應用的前期工作。
信息化引領珠江航運管理現代化
2019年10月30日,歷時三年建設的珠江航運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通過交通運輸部組織的竣工驗收。這是珠航局與廣東、廣西交通運輸廳聯合共建的第一個跨區域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是“數字珠江”建設的初步成果。該系統的初步建成,形成了珠江干線電子航道“一張圖”,構建了珠江航運數據資源“一中心”、珠江航運干線航運信息“一張網”和三大應用系統(即航運運行監測預警系統、干線船舶過閘協調系統、航務信息發布系統)。
該項目的建成推進了珠江水運信息化建設模式的創新實踐;實現了珠江水系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了跨區域航運管理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提升了珠江航運綜合航運信息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為行政相對人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