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個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廣州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步壯大,其歷史始于秦漢,興盛于唐宋,轉變于明清,在新中國成立后迎來發展的新時期。今天,廣州港的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四,全球沿海港口第五位,歷經千年長盛繁榮。港口的興盛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從今日開始,我們將推出【穿越千年看廣州港】系列報道:細敘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講述廣州港口發展歷程,以歷史啟開新篇,以歷史洞察未來……
廣州及廣州港的起源
秦漢時期,是廣州城建城,港口從萌芽到形成的時期。從秦初造船技術的發達,民間海外貿易興起到漢代海外貿易進一步壯大,官方開始派使者從廣州起航出使海外,國外使者紛至沓來,海上交通要道初步建立,國外經濟和文化相互交流。廣州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國內沿海和內陸交通的重點支點。
廣州的起源:秦漢時期的南越諸城
秦始皇平定六國,派兵經略嶺南。秦實行郡縣制,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嶺南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南海郡治所設在番禺(今廣州市)。首任南海郡尉任囂,在今廣州市中心地帶的倉邊路、中山四路一帶筑城,被稱為“任囂城”,這是廣州正式建城之始。
任囂去世后,趙佗為第二任南海郡尉,并用武力合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公元前206年,趙佗建立了以番禺(今廣州)為王都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并把“任囂城”擴大到周長十里的大城,俗稱“趙城”或“趙佗城”。番禺在南越國統治的期間,屬于港市的開創時期,而且有較大的發展,成為當時我國史書記載中唯一的港市。
(南越國建國初期疆域圖)
漢武帝派兵滅南越國,番禺城受到破壞,南方的政治中心逐步轉移向交趾(今越南河內)。這個時期海外貿易有了一定的發展,其經營的重點似乎集中在日南(今越南順化)和交趾。但番禺作為一個對外貿易港仍然在發揮作用。
廣州港初步形成 秦朝海外的貿易興起
據《淮南子》卷十八載:秦之經略嶺南,有重要的政治目的,但也有著眼于“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的成分在內。從這一則記載中可以看出,在秦之前,番禺已因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等珍物的集散揚名于全國了。而這些東西在后來都是海外輸入的商品,故可以推斷,在秦漢之前,嶺南與海外已有貿易接觸,廣州已有港市的萌芽。
(南越王博物館藏品象牙卮)
因海外貿易的興起,秦代的航海業和造船技術已十分發達。一九七四年十月,在廣州市文化局院內發掘出古代三個平行排列的造船臺,測定為秦初的產物。其中一號船臺滑道間距寬一點八米,長八十八米。據測算,可建造寬六至八米,長三十米,載重五十至六十噸的木船。在當時能造如此規模的船舶,說明番禺是一個造船基地,而且還擁有比較先進的造船技術。
(秦造船遺址)
漢朝海外貿易的壯大
漢朝,統一的封建王朝國力強盛,海外貿易在漢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公元前104年,番禺(今廣州)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都會,是當時中國的19個大城市之一。《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當時嶺南雖然也出珠璣、犀、玳瑁,但產量并不大。
在廣州集散的這些珍品,大部分應該是來自海外的。“果布”是馬來語呼龍腦香“果布婆律”的音譯。《漢書:地理志》還作了這樣的補充:“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因此可以認為,在漢初,也就是南越國統治時期,廣州港市已經形成。
伴隨著貿易的壯大,對外政治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這是我國早期史書對海外交通最明確也是較詳盡的記載。這里記的國家都是遠古時代的名稱,日前仍無絕對準確的考證。但多數學者認為黃支國就是現在印度東南部,已程不國即今斯里蘭卡。這是史書對官方海外貿易的記載,時間為漢武帝年代,從番禺附近的口岸出航。從側面反映出民間海外貿易較為發達,朝廷才會派出譯使萬里遠航。
外國政府經常派遣貿易使團到中國朝貢,而東南亞諸國來中國朝貢多是由水路至廣州登陸。《漢書·平帝傳》也曾記載:“元始二年,黃支國獻犀牛。”同書《王莽傳》也有:“黃支自三萬里貢生犀”之說,黃支國即印度東南部。廣州出土的文物中有西漢早期的犀角模型,則犀角自漢初輸入番禺,已無疑議。
對內交通要道
《后漢書·鄭弘傳》在記載有關舊交趾七郡貢獻物資的運輸時,曾經指出傳統的路線是由海路運至福州,然后再轉運至京城或其他各地,后考慮到風浪艱險,“沉溺相系”,才改由陸運。其中有一條交通線,就是從廣州出發,通過北江和北江支流連江,越騎田嶺進入湖南郴州境內,再轉運各地。
漢朝船舶建造業的發達
從西漢前期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船模12件,形式多樣,有適合于江河湖泊上客貨兼載的航船,也有行駛于支流航道的貨艇,另外還有作為交通目的的渡船。這些船模的發現,與當時廣州作為一個港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說明廣州這個港口在航運業和造船業方面,都比較發達。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四川商人通過水路與廣州貿易以及與東南沿海通航等情況。
(西漢出土的船模)
秦漢時期進出口商品
秦漢時期已生產絲綢、瓷器、釉陶、鐵器、金屬、器皿、藥材、土特產、工藝品等商品。在進口商品方面,秦漢時期主要由大秦國輸入廣州,有金銀、夜光璧、明月珠、珊瑚、琥珀、玻璃及各種織物和各色香料。
自秦漢時期開辟的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既建立了我國與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又促進中外各國間開展商貿活動,中外經濟和文化在廣州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