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多月來,全國人民“同心協契、共克時艱”,新冠疫情在國內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期間,上海舶云公司聯合中國經濟信息社于2月27日、3月12日舉辦了兩場線上智庫研討活動。
首場活動主題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港口智能化發展啟示”。
參會嘉賓
中國經濟信息社海洋信息部主任 曹杰
上海振華重工智慧產業集團總經理 楊海勝
上海舶云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港航信息化事業部總經理 龔浩江
上海海事大學科技處副處長 沙梅
江蘇江陰港港口集團黨委書記 劉華
北良港副總經理 閆圣翰
與會嘉賓做了精彩的發言和觀點分享
上海振華重工智慧產業集團總經理楊海勝指出,全球各地區港口在面對新冠疫情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缺乏足夠信心和完善的應急響應機制,無人化碼頭受疫情影響輕微,在未來,自動化碼頭建設前景更加廣闊。
上海舶云公司副總經理兼港航事業部總經理龔浩江指出,港口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合理布局,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服務是提高港口競爭力的核心。當前,國內港口非裝卸業務收入占比日益提高,這意味著未來的港口將不僅是提供裝卸轉運的場所,更是物流體系中的樞紐。
上海舶云與振華重工緊密合作,融合無人裝卸、無人堆場、無人理貨、無人閘口和冷藏箱數據自動采集等科技產品,提供港口智慧化建設的方案解決。
北良港副總經理閆圣翰認為,圍繞著港口生態圈的各方如何進行互利互惠,形成良性運轉,保證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是港口智慧化層面下一步需要考慮的重點。
上海海事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沙梅認為,當前急需加快、加強港口在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和優化決策方面的智能化建設。將港口智能化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創新和商業化有機結合,是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江蘇江陰港代表表示:我們的智能港口系列業務管理系統在本次疫情中很好的保障了業務正常開展,集團公司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較為平穩,1月份還保障了湖北物資運輸39.78萬噸。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與上海舶云緊密合作,就港內導航、車輛預約等子系統完善實施。
近期舉辦的中央高層會議多次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備受關注,中國智能安防產業迎來新契機。
上海舶云與中國經濟信息社舉辦的第二場線上研討會的主題是“新冠肺炎疫情、新基建雙重背景下的中國智能安防產業發展啟示”。
參會嘉賓
中國經濟信息社經濟智庫事業部主任編輯 曹杰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 李軍杰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 蔡傳勝
上海舶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智能安防事業部總經理 陳一凡
上海舶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智能安防事業部副總經理 潘文濤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市場部高級戰略市場專家 何莉薇
浙江宇視科技有限公司一帶一路業務部技術主管 帖家永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蔡傳勝指出,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長期化、常態化,對于保障人員與建筑物安全均有巨大需求,如何最大程度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滿足這些需求,是中國智能安防企業下一步重點思考的命題。我們中交海外項目安全面臨的困境和需求也很多。海外幾萬員工、上千個境外項目,安全面臨著各式風險挑戰。
以蒙內鐵路為例,為升級該鐵路的安防措施,我們正與上海舶云公司積極探索如何將雷達產品應用在蒙內鐵路沿線安全防護上。
以瓜達爾港為例,面對恐怖襲擊,安防需要從過去被動變為主動,把安全的邊界向外推進10公里,去年我們與上海舶云公司的專家座談,通過雷達系統組網,精簡人員、提升監控可靠度,提升安全保障。
上海舶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安防事業部總經理陳一凡指出,雷達安防是智能安防的細分領域,與視頻監控安防配合互補,攝像頭是安防的眼睛,雷達是安防的耳朵,眼耳配合的整體解決方案能更有效地提供安全保障。
上海舶云研發的FOD(機場跑道異物)雷達2019年在大興國際機場的實施實現多方融通。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更適應中小型機場監測需求的M-FOD(移動式FOD)雷達車,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上海舶云研發的定向警戒雷達已在國內良好實施,下一步將沿“一帶一路”走出國門,秉持保障“中國利益”,為中國企業保駕護航。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市場部高級戰略市場專家何莉薇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多維感知、5G、AI、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得到大量應用,推動了疫情監測與防控智能化發展。
浙江宇視科技有限公司一帶一路部技術主管帖家永指出,此次疫情讓更多的AI與可視化智能安防解決方案在城市社區等防疫一線落地。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李軍杰認為,智能安防應注重在“防”和“控”兩方面發力,通過信息自動采集、實時監測分析,在危險到來之前預警;在災情發生后,更多地讓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輔助或代替人工作業,更低成本地救災控災。
新冠疫情下,智能化、無人化在各領域應用釋放出巨大潛力。
因時代大勢而謀,與時代同向同行,上海舶云作為智慧港口建設、智能雷達安防系統的方案解決商,正為行業提供新動能。
文章來源:港航視界(ID:ganghang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