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海洋大學校長程裕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在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出發展、壯大海洋經濟的工作部署,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要求高等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這需要我們高校扎根中國大地,加快“雙一流”建設,深化推進特色海洋學科體系建設,大力培養海洋經濟所需人才,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升服務發展海洋經濟的系統能力。
程裕東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從全球來看,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程裕東說:“海洋經濟是一個很宏大的概念,是人類開發利用及保護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類產業和相關經濟活動總和,涉及一、二、三產業,并不局限于航運、漁業等傳統行業,是十分豐富和龐大的產業群體。”
程裕東認為,發展海洋經濟,首先需要提升完善普及性的海洋通識教育體系,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形成對海洋的科學認識和深刻理解。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相關高校,尤其是涉海高校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功能,規劃設置海洋通識課程,不斷完善特色化的海洋課程體系,形成我國特色的關心海洋、認知海洋、熱愛海洋的普及性通識教育體系,讓海洋意識教育覆蓋全體大學生。
其次,需要創新發展特色化的海洋實踐教育體系。開展實踐教育需要條件支撐,發揮高校現有資源的優勢,為學生親近海洋創設條件。例如,上海海洋大學有“淞航”號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可以利用船舶資源作為平臺,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置和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設計特色化的海洋實踐課程,開展境內外校際、校企之間的海上實踐教學。通過科教結合、產教融合的改革探索,實現海洋實踐課程的體系化和常態化,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成為海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中國特色的海洋實踐教育體系。
再次,需要戰略構建全球性的社會服務體系。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大學要融通中外,借助國家、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全球性的海洋社會服務體系,為“一帶一路”建設、為擴大開放合作多作貢獻,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
程裕東認為,響應當前發展海洋經濟的號召,一方面,高校需要通過對標“雙一流”建設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為海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積極爭取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良好資源和廣泛支持,建立多方良性互動發展機制,不斷提升高校服務海洋經濟建設的能力。
據了解,上海海洋大學在由傳統的水產大學向獨具特色的新型海洋大學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深化轉型發展和質量提高雙重任務,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雙重使命,始終接續“漁界所至,海權所在”創校使命,踐行“勤樸忠實”校訓精神,堅持“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辦學傳統,堅持“水域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和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學科主線,致力于世界一流學科和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近年來,依托水產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激發廣大師生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推動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和社會服務,以“一條魚”“一只蟹”“一份指數”為代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海洋產業發展。同時,該校積極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成立了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極地研究中心、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船舶壓載水檢測技術實驗室,優化近海、深遠海、極地學科平臺布局,不斷增強對“生物資源、地球環境、人類社會”詮釋能力,不斷開創“從海洋走向世界,從海洋走向未來”新時代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