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努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該中心建設也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玨慧建議,允許經備案的所有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深水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并加快配套政策落地。
徐玨慧介紹,上海港1-4月集裝箱吞吐量減少了118萬標準箱,同比下降8.4%。預計5月份掛靠上海港的周班次仍將減少126班,運力減少約5%。為有效對沖疫情影響,國際班輪船公司紛紛調整航線網絡,給我國沿海港口帶來了新的契機。“當前沿海捎帶業務的潛在需求巨大。僅以目前到韓國釜山港中轉的外貿集裝箱為基數預計,上海港沿海捎帶業務年需求量可達到100萬標準箱”。
盡管需求旺盛,開拓沿海捎帶業務市場仍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沿海捎帶仍未對外籍船舶放開,班輪聯盟經營的航線無法提供穩定高效的中轉集并服務,運輸成本也很高。”徐玨慧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2萬標箱的集裝箱船為例,每天租金加運營成本超過10萬美元。如果沿海捎帶業務落地實施,亞歐航線11艘船每艘平均可以節約5天時間,節約80美元物流成本,這一數字超過單個集裝箱港口規費與沿海捎帶業務的港航作業邊際成本的總和。”她談到,這將有利于提升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另一方面,沿海捎帶政策的監管措施、出口退稅政策等相互之間未形成協同效應。目前海關對沿海捎帶貨物以內支線轉關方式進行監管,并非將貨物在啟運港裝上船就視為離境,影響了中轉時間和核銷手續;不同地區海關執行標準不統一,給船公司和貨主帶來了實際操作困難;另外對于作為外貿主力的中小型生產、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方面手續繁瑣、單證流程復雜、費時較長等問題突出。
針對以上問題,徐玨慧建議加快沿海捎帶政策開放的步伐,推動允許經備案的所有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深水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的實施。吸引國際班輪公司以洋山深水港為區域核心樞紐,優化航線布局和航班設置,建立高效樞紐轉運服務品牌,進一步提振行業發展信心,持續鞏固和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
同時建議海關總署對沿海捎帶監管模式進行優化和統一,參考國際中轉模式進行監管。建議海關總署與國稅、財政部等多部門能協同出臺政策,進一步優化沿海捎帶運輸的出口企業退稅的單證規則,提升相關數據交互、流轉、清分的時效,使出口企業在啟運港能夠享受和離境出口企業相同的政策,以達到切實降低外貿企業綜合成本的目的。
建議支持創新開展針對中小外貿企業的港口供應鏈金融延伸服務,將港口企業端大數據信息采納、利用、融合到國家出口退稅監管鏈中,促進“互聯網+港口+金融”創新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