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上了上海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集運’)的內貿專線駁船,就基本上能順利銜接IC6干線了,我們安心多了?!?月12日,泰州一位貨主高興地告訴筆者。
“這是上海集運近年來以數字化為橋梁,以創新為驅動,全力提升干支線船舶的中轉時效的成果。”上海集運有關負責人說,上海港是長江貨物中轉樞紐,多年來“水水中轉”業務發展勢頭迅猛。努力提升客戶的中轉服務體驗,做好貨物的干支銜接,是上海集運的一直以來的追求。
數據挖潛
被動管理變主動服務
圍繞集運“數字化”戰略目標,上海集運以信息技術建設為突破口,建立了長江內外貿駁船管理系統,對大量數據進行篩選、歸納和統籌,將被動式管理變成主動式服務。
“駁船管理系統通過對各種數據的集中,能快速計算出駁船等泊時間、在港時間、駁船艘次、內外貿進出口箱量等統計數據,為艙位預配提前做出合理方案?!鄙虾<\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通過數據共享,打破了貨、船、港的“信息孤島”,對業務過程進行監控,對駁船超時、不能及時中轉銜接等各種異常情況進行預警,為干支線公司、口岸、網點等各業務單元提供更直觀立體的信息動態,為客戶貨物干支銜接做出及時和科學的調整,從而進一步提升中轉速度。
5月中旬,由于IC6線從軍工路碼頭搬遷至外五碼頭,最多的時候同時有三十多條駁船等泊?!盀榱吮WC中轉銜接效率,駁船管理系統有效發揮了作用?!鄙虾<\有關負責人說,利用這個系統,操作人員可以隨時抽取相關數據,快速統計出各條駁船的等泊時間、在港時間、作業箱量,將第一手數據提供給泛亞公司和內貿部門,為其對轉接和調配操作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系統還能以大船為單位,給碼頭提供其銜接的駁船名錄,為其調度駁船及時靠泊提供參考。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上海區域長江口岸駁船數據實現了全覆蓋。“系統還可以通過自定義時間段,看到與去年同期駁船等駁時間的對比情況,分析得到駁船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節點的運作效率,并對未來長江駁船中轉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分析,提供數據支撐,推動服務品質優化。”該負責人介紹。
數據互聯
實現智能化服務
進入“大數據”時代,上海集運進一步增加了數字化在實際業務開展中的應用,開發了中轉箱動態跟蹤系統,為更好地掌握中轉箱港內動向,提早介入貨物干支線銜接操作,適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轉貨接轉效率提供有力支撐。
中轉箱動態跟蹤系統集合了待配信息、實配信息、一程/二程裝貨碼頭、二程船名航次等信息,在干線船預配完畢時,該船上預配所有中轉貨物的實時位置和后續工作節點都能在系統里進行查詢。
上海集運有關負責人說,該系統通過對一程卸船數據和二程預配數據匹配類比,將中轉貨物進行分類,能幫助業務人員精準掌控貨物。在實際銜接過程中,即便集裝箱未落地,也能了解到相關需求的集裝箱在哪里,在哪條駁船上,在途或是待靠泊,跨港區平移計劃是否真實有效。
數據集并
打造內貿服務專線
面對形勢日益嚴峻的內貿運輸市場,上海集運一手抓提質增效,一手抓客戶服務,以創新為引領,在泛亞航運的指導和支持下,通過細化流程管理、組建專業調度團隊、完善信息化水平等舉措,推出內貿駁船專線服務試點。提升內貿中轉時效,就是此次試點的重點和難點。
上海集運以IC6干線船期為基準,選取張家港、江陰、揚州、泰州、鎮江5個港,以定航線、定班期、定船舶的特色,打造二程連訂的快速駁船直達宜東碼頭。他們充分利用了宜東CTC服務(“船到船”快速中轉服務),統籌管理,精細配載,在用足駁船艙位的同時,做到干支線無縫銜接,并且對客戶鄭重承諾,“只要上了專線駁船,就能順利銜接IC6?!?/p>
上海集運有關負責人介紹,試運行一個月內,有6艘專線駁船享受到了宜東碼頭的CTC服務。試點港口通過內貿專線駁船銜接IC6干線上的中轉時效顯著提升,總體支線轉干線效能提升61.97%。
在集裝箱運輸服務鏈條中,最終決定運輸效率的不是整個運輸環節中最好的部分,而是最差的那一環。上海集運堅持問題導向,順應數字化浪潮,推出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多項措施,打造了一條真正的沿江沿河“水上高速公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