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積極有效
生產恢復,有條不紊
三航局各項目部周密部署,科學推進
復工復產工作有序開展
亞洲第一長船塢全面完工 具備世界超級郵輪建造能力
6月10日,中交三航局承建的亞洲軟土地基上的第一長船塢——上海外高橋2號船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這標志著該船塢具備了世界超級郵輪建造能力。
2號船塢改造工程是為建造中國首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郵輪而啟動的第一個基礎建設改造項目,是將現有540米長的2號船塢向陸側延伸200米,改造后總長度達到740米,成為亞洲軟土地基上最長的船塢,能同時滿足兩艘13萬噸級大型郵輪或一艘20萬噸級豪華郵輪的整船建造。
施工期間,3號配電站保護是項目建設重、難點問題。由于配電站是全廠配電中樞,進場前,業主即明確施工中不得搬遷,并要求嚴加保護,以確保正常供電,維持船塢運營。
但施工中,南側塢壁用作擋土支護結構的異形鋼板樁離3號配電站凈距僅80厘米,沉樁過程中樁身一旦傾斜極有可能觸碰到配電站墻體,由此可能造成跳閘或因站體沉降位移造成高壓柜電纜接頭脫開導致斷電及其它能源的瞬時中斷,不僅僅影響船廠生產,也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項目部采取帶纜限制樁身傾斜方向及預鉆孔減少入土摩擦力的方法,并輔以震動監測,安全可靠地完成了異型鋼板樁沉樁任務。
由于3號配電站無法拆除,使得該區域基礎4米以下13根拉桿施工只能采用頂管或拖拉管進行非開挖施工。然而配電站內存有10千伏高壓電,會產生較強磁場,影響拖拉管鉆頭信號采集,無法實現精確定位。
項目部提出采用激光定位的微型頂管工藝,并改進鉆孔定位系統,控制埋管誤差在5厘米以內,保障了拉桿施工質量。
在2號船塢接長改造過程中,項目團隊還獨具匠心地提出保留施工區域的吊車滑觸線管溝及溝內滑觸線,節省了拆除費用及重建工期,提前4個月恢復船塢西側32噸吊車使用。
并提出以灌砌塊石頭代替拉錨體系中的壓密注漿傳力結構,塢室底板中的邊板與趾板結構合并,老塢尾地連墻廊道主受力結構保留局部切割、連續打樁等系列技術優化舉措,不僅保證了項目的質量和安全,還大大縮短了項目整體工期、節省了施工成本。
2號船塢改造工程是上海市“加快集聚產業要素,延伸郵輪產業鏈”的重點項目,對推動上海市郵輪產業發展,加快上海船舶工業登上新高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上海成為引領長三角郵輪產業鏈協同創新基地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蘇州港太倉港四期項目奮力奪取抗疫復工雙勝利
近日,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蘇州港太倉港區四期工程碼頭主體完工,并按期通過預驗收。這標志著項目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主體完工的太倉四期碼頭
此次主體完工的太倉港四期碼頭工程位于長江下游南支河段上段白茆沙水道南岸,與崇明島隔江相望,緊鄰上游三期工程13、14號泊位。
水工標段建成了4個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水工結構按靠泊10萬噸級集裝箱船設計)及相關配套設施,設計年通過能力200萬標箱。年吞吐能力200萬標箱,碼頭長度1292米,造價4.62億元。
該項目為長江內河在建最大主體碼頭工程。
正在全速建設的后方堆場項目
此外,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蘇州港太倉港區四期工程后方堆場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
該項目于2019年9月28日開工,標段合同總價為7.94億元,合同工期16個月。目前,15號、16號堆場A至H區軌道梁樁基和雨水泵房主體已經全部完工。該堆場建成后,將成為長江內河首座堆場自動化碼頭。
在全國上下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關鍵時期,太倉港四期工程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重點項目建設重任,近期作為全省交通重點工程代表參加2020年江蘇省總工會主辦的“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奪取雙勝利”全省重點工程勞動競賽,從講政治、講大局的角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此外,太倉四期項目部通過嚴抓疫情管控、合理配置資源和加強組織協調等方面實現階段性產值目標,目前已實現100%全面復工,復工后已完成產值8700萬元。
作為交通運輸部示范工程,中交三航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品質工程”創建為引領,將“優質耐久、安全舒適、經濟環保、社會認可”貫穿始終,確保了安全、品質、環保、進度等全方位的達標創優。
2018年底,項目部承辦了全國水運工程施工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總結會,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近50家交通部下屬單位視察、參觀了太倉港四期項目,項目建設水平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
作為長江流域在建的最大碼頭項目,項目竣工投產后,將使太倉港集裝箱通過能力提升近50%,進一步支持國家“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國內首臺采用浮吊式+坐底式安裝法風機完成吊裝
近日,在距離浙江嘉興平湖市獨山港約20公里的杭州灣海域上,歷時2個多小時作業,隨著葉輪輪轂與發電機螺栓完全進對接入,112個螺栓組順利完成第一遍拉伸力,主吊安全摘鉤,標志著國內首臺采用浮吊式+坐底式工藝安裝的風機——中交三航局寧波分公司承建的浙能嘉興1號海上風電場項目首臺風機吊裝工作圓滿完成。
嘉興1號海上風電場是浙江省在建的最大海上風電場,位于杭州灣平湖海域,工程離岸較遠,海流急、潮差大,有效作業窗口期較短。本次安裝的為59號風機,總重量超過750噸,吊裝難度大。為保證首臺風機高質量完成吊裝工作,項目部深入研究、統籌安排,認真對安裝方案、設備工況等關鍵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據悉,首臺風機的安裝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底段塔筒、二段塔筒吊裝主吊設備采用了大型浮吊起重船,并使用了國內首創的浮式分體吊裝技術。
在現場指揮、安全及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兩節塔筒皆是一次順利吊裝就位。“此次浮式分體吊裝良好的解決了風機安裝船短缺難題,同時技術的創新也為后續海上作業提供了可借鑒經驗。”項目總工李俊來說道。
第二階段的安裝則是由半潛式坐底安裝船——“三航工5”完成,但該船施工時需要下潛坐底后才能進行起重作業。
項目部“對癥下藥”,根據該海域地質條件、船舶自身性能以及結合吊裝現場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并提早進行吊裝推演,保障項目實施的合理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最終經過反復的調整船位,葉輪與發電機螺栓完全對接成功。
此次國內首臺采用浮吊式+坐底式安裝法風機的順利落戶,既是該項目的重大節點,也是對新技術、新工藝應用的真實檢驗,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社會意義。
據悉,該項目總裝機容量300兆瓦,擬安裝75臺4.0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建成投運后,每年可節約標煤23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對環境保護、優化區域能源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加快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路澤太高架TJ02標主線鋼板梁實現貫通
5月27日,中交三航局參建的臺州市路澤太高架TJ02標最后一片鋼板梁架設完成,這標志著該標段主線鋼板梁在全線率先實現貫通。
路澤太高架快速路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長鋼結構橋梁,也是浙江省唯一列入全國首批鋼結構橋梁示范工程的項目,全線近18公里的連續鋼板組合梁橋在國內尚屬首次。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標段全長4.583公里,包括主線部分和控制性工程機場樞紐。標段共有鋼梁1135片,合計3.2萬噸。
為提升工程品質,項目部在鋼梁連接方式上進行工藝改革,改焊接為栓接,鋼板梁栓接工藝的優點是效率高、品質好,但對施工精密度要求大大提升。
2019年5月12日:鋼板梁出運
經過省交通部門審批,第一批鋼板梁躺在掛車上,披著月色緩緩駛進臺州,經過500公里的長途跋涉,終于達到目的地。為保證鋼板梁運輸安全,項目部合理設計運輸路線,選擇在晚間進入臺州,進行市區鋼梁運輸。隨著第一片鋼梁運輸工作的開始,臺州交警、臺州交通、項目部攜手開啟了“護梁”行動。
2019年6月22日:鋼板梁首梁開吊
開吊前,項目部強化組織協調,詳細技術交底,進行建模吊裝實驗,經過2個小時,正式完成首片鋼梁吊裝。首片鋼梁的吊裝成功,為后續施工奠定了扎實基礎。
2020年2月29日
項目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誓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項目部在做好防疫的基礎上,快速組織施工人員返崗復產,鋼梁架設的腳步開始加快。
2020年5月15日:難度最大的第49聯鋼板梁開始吊裝
第49聯鋼板梁總重2700噸、最大跨徑70米,相當于4聯標準段的安裝重量。用來吊裝的設備單鉤最大起重量達112噸,最大吊裝高度30米,架設地點位于機場樞紐,車流量較大,施工難度不小。
項目部堅持技術創新,開闊思維,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解決施工難題,經過反復驗證,采取了分節段吊裝的方法施工作業,以“空中接力”和“空中轉體”的方式,順利把鋼板梁安裝到位。
2020年5月27日:最后一片鋼板梁架設完成
路澤太高架快速路建成后將創造國內里程最長鋼結構高架橋,在國內鋼結構橋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橋梁連通椒江、路橋、溫嶺,通車后溫嶺到臺州主城區可實現15分鐘通達,比目前提速4倍,是600萬臺州人最關注的民生工程。
項目建成后可有效緩解溫嶺、玉環與臺州市區之間的交通擁堵問題,還將有力帶動沿線鄉鎮發展,為臺州南部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素材來源: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