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余波難消,國內外環境變化不明的2020年,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舉世矚目的重大問題。
8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
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明年,我國開始實施“十四五”規劃。前不久,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規劃編制中來。
會上,9位專家代表先后發言,并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這9位專家代表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參加會議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對中國經濟十分看好。他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得來不易。但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爆發以及反復,都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除此之外,美國等國家的貿易政策以及對中國相關產業的惡意打壓,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對我們來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集中力量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我相信我們還是可以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來源。”林毅夫說。
以高質量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長期停滯,這是世界經濟的一個新常態。”參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這樣判斷。
蔡昉認為,全球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后可能面臨需求側制約,使國際經濟潛在增長率不能充分釋放,導致下行壓力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為了要挖掘需求的潛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剛也認為,國內市場有巨大潛力,但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接下來,做大國內市場,這是主要目標之一。
事實上,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國GDP中出口只占比百分之十幾,最高的時候也就15%,因此,國內經濟至關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告訴記者,座談會上,他聚焦“十四五”,主要談到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城鄉和區域發展將成為重要問題。結合自身多年研究實踐,他提出“十四五”期間,中國應發揮大城市都市圈的引領作用等建議。
“在座談會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發展格局的論述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很好地糾正了一些誤解,堅定了大家對發展的信心。”陸銘表示,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后,他進一步認識到當前中國要形成新發展格局,并不是要搞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要持續地深化改革,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其實從中國GDP的構成來看,中國已經形成了‘雙循環’的局面。”
陸銘表示,研究顯示,在“雙循環”的背景下,大城市所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只要解放思想,持續改革開放,必將形成新的增長極。
蔡昉表示,從“三駕馬車”來看,當前外需仍然十分重要。我國還應該牢牢利用比較優勢,同時利用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獨特地位即連接性、韌性,堅定地不脫鉤。
在國際產業鏈尚未恢復的當下,我國借助疫情防控的優勢,轉危為機,進一步擴大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給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發生的最大變化來自于科技。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注意到,疫情推動了無接觸/線下經濟和技術的需求和發展,科技創新的大潮正在到來。他表示,未來要以5G為基礎,關注人工智能技術(AI),推動物聯網基礎設施、“云”(數據中心芯片、服務器、數據中心、云服務等)、“管”(5G基站、通信衛星、智慧桿等)、“端”(工業互聯網、車聯網、5G移動用戶)新基建的打造。
在24日這場座談會上,總書記首先指出,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他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而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
△截至8月24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2300萬例。這是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
總書記提出:
◆ 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相較黨的十九大報告,總書記為“發展”增加了“更為安全”這個定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愈加鮮明。
◆ 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他強調,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 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一要求更加緊迫。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他尤其強調,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 要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他說,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要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要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 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
來源:華夏時報、新華網、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