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海南自貿港迎來啟動建設100天。
今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宣告: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加快建設高水平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自貿港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百日來,瓊州大地熱潮涌動,開放的潛力與改革的活力被進一步激發。自貿港總體方案公布的當月,海南新增市場主體2.33萬戶,平均日增市場主體近800戶。今年前8個月,海南全省新增企業同比增長75.26%,增速居全國第一位。離島免稅購物額度提高至10萬元后,7—8月,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55.8億元,日均銷售額近1億元。一組組亮眼的數字,彰顯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局良好。
制度集成創新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
9月3日上午,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在海口召開第八批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創新案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8項制度創新案例。
據悉,此次發布的第八批共8項制度創新案例,均按照“首創性、已實施、集成性、效果好”原則,經過認真審核、反復論證,通過第三方機構嚴格評估,對各項案例質量進行嚴格把關而優選出來的。
這些案例包括: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國土空間用途審批“多審合一”;游艇等船舶證書“多證合一”;自由貿易賬戶下外資股權投資便利化監管;無線電審批制度改革釋放頻譜資源價值;臨床真實世界數據藥品和醫療器械注冊應用;社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創新調用檢察官辦案機制。其中最被外界關注的是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國土空間用途審批“多審合一”、游艇等船舶證書“多證合一”。
一直以來,海南自貿港都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重要位置。
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自貿港工委辦)副主任張華偉介紹,正在抓緊起草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制度集成創新的三年行動方案。其中今年將重點在創建營商環境的評價體系、建設馬上辦事平臺、實行極簡審批的投資制度、以及創建人才移民管理的單一窗口方面,重點發力,實現突破。
9月初,海南再次向社會公布了包括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在內的八項制度創新案例。國際投資“單一窗口”依托海南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整合招商、市場監管、稅務等13個部門的20個政務服務系統,縮減審批時限和環節近70%。制度創新只是第一步,形成制度集成創新才是關鍵。9月1日,海南省政府發布了首個園區制度集成創新改革方案——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制度集成創新改革方案,為制度集成創新改革開了個好頭。
伴隨著海南省自身出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市場主體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6月份以來,海南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76%,其中,新增外資企業291戶,同比增長171.96%。
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冀鐵軍表示,各類要素向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態勢更加明顯,也反映出海南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投資者青睞,市場主體結構不斷優化,量效齊增的局面正在形成。
營商環境改善 海南成投資熱土
海口以前成立一家企業最快也要3個工作日,現在從網上注冊到審核通過,一天全部辦結,第二天就領到了營業執照和公章,還不花一分錢。原來,從今年3月9日開始,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全面推行為新開辦企業免費提供印章刻制服務。每套公章包含企業公章、財務專用章、發票專用章、法定代表人章等4枚公章,費用全部由財政承擔,提升了企業獲得感。
創一流營商環境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自貿港的目標要求。近年來,海南主動對標一流營商環境,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開放倒逼改革,對標世界銀行評價指標體系,持續推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
推行“六個試行”極簡審批,項目從拿地到動工,從建設到驗收,各個環節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減少,審批時間壓縮80%以上,被國務院列為地方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目前,極簡審批已經基本覆蓋11個自貿港重點園區。
率先在全國推行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在商事主體登記平臺“海南e登記”上,實現了商事登記“自主申報、自動審核、全省通辦、電子簽名、電子檔案”五大創新。目前,在海南開辦企業的手續已精簡為4個,開辦企業只需3個工作日。在重點園區,甚至可以1個工作日就領到營業執照。
外商通過國際投資“單一窗口”來瓊投資開辦企業只需四步,全流程辦理企業設立、稅務登記、公章刻制、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外匯登記、銀行預約開戶等業務至多跑一次、最快兩天內即可辦結。外國人工作許可審批時限壓縮至10個工作日。
最能反映海南營商環境變化的,要數海南全球投資服務熱線4008-413-413的每天平均200個左右的咨詢電話。來自澳大利亞、美國的投資者在來電咨詢后,就迅速在海南注冊成立了企業,開展跨境電商、商業服務等業務。在當前全球經貿活動低迷的情況下,海南自貿港逆市吸引外資。據海南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該省新設外資企業同比增長超五成,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近兩成。其中,僅7月份海南全省就新設外資企業86家,同比增長230.7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說,海南利用外資實現大幅增長,體現境外投資者對自貿港建設的良好預期,也表明海南改善營商環境的進展得到廣泛認可。趙晉平分析,海南下一步對外招商著力點,是應充分利用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有利條件,由單一的項目招商逐步轉向產業鏈、供應鏈式的招商,同時提供更好的產業和服務配套體系。
免稅購物火爆旅游市場強勢復蘇
圍繞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海南旅游產業持續升級、提質增效,在離島免稅購物新政策加持下,游客來瓊玩的項目更豐富了,“剁手”消費更暢快了,“度假購物天堂”離游客更近了。
這個暑期,海南旅游“火了”,高星級酒店一房難求,旅游景區游人如織,免稅店排起長隊……因疫情而斷崖式下挫的海南旅游業,走出了一條“U”形發展線。
分析認為,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背景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6月1日頒布,離島免稅購物新政策疊加跨省團隊旅游重啟以及暑期出行潮,大眾積壓已久的旅游消費需求迅速在海南釋放。
在業界人士看來,海南旅游市場強勢復蘇,得益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
今年3月起,海南省政府連續出臺“省六條”“旅八條”等疫后旅游業重振計劃,一些地方還組織開展聯合營銷、直播帶貨等,幫助企業打開市場,提振信心。
“我們堅信旅游業必將回暖。”三亞蜈支洲島景區運營公司執行總裁鮑永洲說,景區停業期間果斷對重點服務區域進行了大面積升級改造,新建噴泉廣場、玩家接待中心,改造衛生間,拓寬路面等,“游客回來的時候,我們能給出最好的服務。”
海南9月旅游依然火爆,海口美蘭、三亞鳳凰兩個機場均在努力增加重點客源地航班執飛頻次,美蘭機場9月計劃新增、恢復航班逾1500架次。
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主任劉鋒表示,一直以來購物在海南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偏小,新的免稅政策將改變這一現狀,購物必將成為未來游客來瓊旅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這將促進海南旅游進一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
如今,來海南旅游已不再只是“看海”。海南省旅文廳副廳長敖力勇介紹,海南已培育形成了海洋旅游、康養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等10大旅游產品體系,充分滿足游客多元化和深度游需求。
政策利好下,旅游業迎來風口,各類新業態正加速布局。加快三亞向國際郵輪母港發展,支持建設郵輪旅游試驗區,吸引國際郵輪注冊,設立游艇產業改革發展創新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為海南郵輪游艇產業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船郵輪、中旅郵輪、云頂香港、國旅環球等知名郵輪旅游企業紛紛入駐海南。中國旅游集團旗下的星旅遠洋郵輪正計劃將“鼓浪嶼號”引進三亞,開展海上無目的地游航線試點。
游艇旅游也成為游客新寵。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統計,今年7月游艇出海艘次同比上漲80.48%。在三亞鴻洲游艇碼頭,游客想乘游艇出海得提前預約,8月以來,每天在此乘游艇出海的游客達4000多人,碼頭運營的140多艘游艇“不夠用”了。
培育旅游新業態同時,海南還著力推動旅游與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旅游+”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實現“管得住才能放得開”
“嚴禁利用海南離島免稅政策進行走私犯罪活動” “套購免稅品牟利可能構成走私違法犯罪”“非法出借個人額度牟利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
走進海南各大免稅店、免稅商品提貨窗口,大屏幕上正不間斷地播放著這樣的警示標語。
管得住才能放得開。海南自貿港建設駛上“快車道”的同時,也給風險防控帶來新的考驗。對于海南來說,既要把政策“用好用足”、又要把風險“管得住”。正如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所強調,“哪怕只有1%的風險隱患也必須拿出100%的應對措施。”
海南各有關部門深化“防查堵罰”工作機制,強化離島免稅走私風險監管,對套購免稅商品牟利團伙“露頭就打”。
海南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是防范風險、實現“管得住”目標的一個重要利器。該平臺由信息管理系統、社會管理監管系統、口岸監管系統“三道防線”構成,初步形成近海、岸線、島內三道防控圈,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對“人流、物流、資金流”進行嚴密監管。
隨著自貿港建設的推進,將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海南出臺《關于開展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讓項目跟蹤監督工作的意見》,對全省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讓項目跟蹤監督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省5000余個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讓項目被納入這張“網”中,列入跟蹤監督清單。
這一舉措強化了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門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相當于給各部門各領域“駕駛員”扣上廉政風險“安全帶”,讓企業吃下“定心丸”。
有分析認為,海南自貿港開局不錯,但要讓海南自貿港由新時代對外開放大棋局中的關鍵一招成為制勝一招,成長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自貿港之一,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競爭激烈。與上海、深圳等地的自由貿易區相比,海南發展基礎薄弱。在泛南海區域,集中了世界三大自由貿易港,香港、新加坡、海南,雖然互補大于競爭,但海南要脫穎而出,需要克服的困難不少。
第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海南產業發展小而散的弱點長期以來沒有克服,2019年海南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為5309億元。另一方面,在國家重大戰略利好釋放的條件下,要保持戰略定力,避免出現簡單追求短期紅利的路徑鎖定。
第三,人才瓶頸制約。建設自由貿易港,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人才是第一要素,海南在推進百萬人才進海南的措施,這一目標如果實現就意味將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是外來人才,更重要的是海南確實能夠成為發展熱土,以事業留人,而不僅僅是以優美環境留人。
第四,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影響。世界逆全球化回頭浪可能愈演愈烈,南海地緣政治格局復雜,這使海南發展戰略面臨不確定性的挑戰。
風起瓊島,潮涌南海。今日之海南已非海南之海南,而是中國之海南,世界之海南。海南已經不能再如三亞花鹿回頭,戀戀于海外桃源之靜謐淳樸,而只能如南海大鯤化鵬,展翅直上,搏擊前程萬里。
(綜合自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央廣網、中國新聞網、海南日報、新浪財經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