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公布改造其網絡,包括增加七個亞洲 - 北歐環線,并將于4月推出Day 3 Product產品,在38條服務航線上部署330艘集裝箱船,預計運力達380萬標準箱。
國際海運分析機構SeaIntelligence評估,亞歐航線上海洋聯盟可能正在超越馬士基和MSC的2M聯盟。
SeaIntelligence Consultancy在其每周時事通訊中表示,海洋聯盟憑借新網絡,在亞洲和歐洲的集裝箱數量方面可能超越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及其合作伙伴。
▲在亞歐航線上,2M聯盟可能被競爭對手超越
由四家班輪公司CMA CGM,Evergreen,COSCO和中遠旗下的OOCL組成的海洋聯盟上周推出了新的“Day 3 ”網絡,該網絡將于4月開始生效。除此之外,該網絡還需要在亞洲和北歐之間每周額外增加一次航行,目前總共有7次航行。
由于新航線預計將納入一些最大型的船舶,每艘船的運力高達21,000 teu,其中COSCO和Evergreen將在今年交付,由此看來海洋聯盟今年在亞洲和歐洲之間的綜合運力將大幅增長。
因此,這將有可能超越馬士基和MSC的2M聯盟,該聯盟和韓國HMM、以色列ZIM合作運營,因為2M的優勢僅包括每周大約6000 teu,根據SeaIntelligence的估計,大約是150,000 teu對抗144,000 teu。
馬士基和MSC在12月更新了他們的亞歐網絡,增加了更多的船只,但取消了一些港口以確保提高準點率。據報道,每周的運力保持不變,但船舶航行速度較慢。
SeaIntelligence寫道:“這不是2M第一次看到自己在亞歐的領先地位受到挑戰,這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根據班輪公司的訂單顯示,MSC將從2019年8月起開始接收11艘運力在22,000-23,000 teu之間的船舶。另一方面,海洋聯盟的CMA CGM將從2019年12月起接收9艘22,500 teu級別的船。
集裝箱航運業三大聯盟中,海洋聯盟是最大的一個,The Alliance聯盟排第三,由Hapag-Lloyd,Yang Ming和Ocean Network Express組成。因此,全球前九大集裝箱運輸船公司在這三個聯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排名前十的班輪公司中,太平船務(PIL)是唯一一家獨立于聯盟外的班輪公司。
上周,海洋聯盟的船公司將合作關系期限延長了5年至2027年。另外根據勞氏日報 Lloyd's List最新消息,東方海外OOCL欲訂造6艘23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并滿足LNG Ready要求。
所以海洋聯盟有可能超越2M聯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