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是三峽工程和葛洲壩工程所在地,是肩挑重慶、武漢兩大航運中心的支點,發揮著暢通長江黃金水道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宜昌在長江黃金水道“通”“聯”的問題上做文章,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創新優化國際國內多式聯運物流通道供給,促進長江經濟帶物流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白洋港船來船往(資料圖) 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供圖
緩解三峽“腸梗阻”
6月的湖北宜昌白洋港區,江面開闊,船舶往來頻繁。作為三峽樞紐核心港,白洋港與茅坪港等其他港口一道,在解決長江經濟帶“通”的問題上承擔著重要作用。
三峽工程改善了長江上游航運通道,提高了水上運輸效率。2011年,三峽船閘過閘貨運量達到1億噸,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此后船舶過閘需求與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矛盾日漸凸顯,形成長江航運“瓶頸”。2018年,三峽樞紐過閘貨運量達到1.44億噸,但船舶待閘時間較長,影響大宗貨物運輸。
宜昌市以三峽大壩為節點,以壩上茅坪港、壩下白洋港為核心樞紐,用樞紐間“干線+干線”、區域內“干線+分撥”的水陸聯運,替代傳統的水陸水“翻壩”物流組織方式,逐步將通過性的“過壩”需求轉化為壩區原生性“始發終到”需求,從根源上緩解三峽通道能力緊張,解決長江水運通道“梗阻”問題。
目前,宜昌已實現海江鐵、海江公、水公水、水水(過駁)四種聯運模式,先后開通了“商品車滾裝翻壩”“北糧南運西進”“糧肥互換”等多式聯運線路,打通了東北、宜昌至云貴川的物流新通道。
據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5月,宜昌新開通多式聯運線路4條,港口貨物吞吐量2624萬噸,同比增長5%。預計2019年,白洋--茅坪翻壩組合港全年可分流三峽過閘運量約800萬噸。
船舶通過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資料圖) 林海 攝
暢通物流大通道
“多式聯運線路的開辟,不僅緩解了三峽船閘的通航壓力,還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優化了產業布局。”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江華表示,宜昌創新多式聯運模式和業態,并積極營造開放、有序、融合、聯動的物流發展生態圈。
以“北糧南運西進”“糧肥互換”物流通道為例,宜昌以白洋港為水運節點,將東北糧食在營口港“散改集”上船,通過海進江在白洋港上岸,通過公路進行輻射宜昌周邊200公里左右范圍的專業化分撥。同時,宜昌將優勢工業產品化肥,通過江海聯運方式運往東北,實現了重進重出,糧肥互換,從而形成閉環運輸,降低物流成本。
“北糧南運西進”新通道開通后,宜昌探索“港口貿易+供應鏈金融”模式,利用港口優勢及糧食價格浮動的市場規則,與中糧集團合作,將在港口存儲期間的貿易糧,通過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采取電子競價交易方式進行銷售,探索港口運營新模式,在推進三峽翻壩運輸體系建設中引導培育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發展。
重慶外貿客戶出口到日本的集裝箱貨物,時效性要求高。云池港啟動外貿出口集裝箱“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的滾裝甩掛翻壩業務,在長江航運物流史上尚屬首次,開辟了長江集裝箱航運全新的多式聯運模式,同時緩解了重慶地區貨物進出口擁堵現狀。
“高質量推進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是破解長江物流‘瓶頸’,釋放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潛能的重要戰略舉措。”江華表示。
目前,宜昌正加快推進多式聯運樞紐、國際物流樞紐、快速貨運樞紐、物流大數據中心“三樞紐一中心”建設,串聯重點物流節點城市,銜接國際國內市場,形成依托長江、輻射全國、連接海外的水鐵公多式聯運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