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首次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提供有效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將綠色交通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和重要建設內容。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的形勢和機遇,要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要求,重點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削減污染排放總量,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注重節能和低碳發展,不斷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水平。
我國交通運輸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交通運輸行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綠色交通”作為發展引領,在政策、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方面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圍繞交通運輸生態保護、節能降碳、污染防治、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綠色交通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1. 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方式初步形成
一是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初步形成,交通運輸部先后印發《推進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交通運輸部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十余項綠色交通政策文件,為行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二是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應用加快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港口岸電等方面蓬勃發展。三是運輸結構調整成效初顯,持續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大力支持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和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和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均實現大幅增長。總體上,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和排放量持續下降。
2. 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增強
一是公路建管養運全過程綠色發展走向深入,組織實施了33個綠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生態選線、綠色設計、標準化施工、建養一體化的環境效益不斷顯現。二是綠色港口和航道建設廣泛推進,生態護岸、生態護灘、人工魚礁等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在航道建設工程中得到應用。三是交通美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發布《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支持各地建設了一批旅游公路、主題服務區、美麗農村路。總體上,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的范圍和力度不斷加大。
3. 交通運輸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深化
一是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全面推進,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大力推動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推動建立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I/M)制度,車輛清潔化水平逐步提升。二是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效果明顯,建立船舶排放控制區并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加嚴船舶排放控制要求,支撐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三是港口船舶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重點推動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會同相關部門建立船舶水污染物轉移處置聯合監管制度。總體上,行業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規劃綱要》提出了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目標任務
《規劃綱要》以“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為發展目標,將“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峰,降低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重要原則,提出到2035年“綜合運輸通道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綜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全周期綠色化”“交通污染防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 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集成利于資源節約集約
針對以往各種運輸方式基礎設施布局規劃相對獨立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規劃綱要》強調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基礎設施之間的統籌協調,實現陸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特別是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岸線資源、土地資源、空域資源、水域資源,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推動鐵路、公路等線性基礎設施的線位統籌和空間整合,減少對國土空間和生態系統的分割,有效提升了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2. 運輸體系高效銜接促進交通節能減排
《規劃綱要》高度重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效銜接。一是布局了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港站,為各交通方式銜接轉換奠定基礎條件。二是推動綜合交通樞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協同管理,加快貨運樞紐場站多式聯運換裝設施建設,提升客貨運樞紐銜接轉換效率。三是完善樞紐集疏運體系建設,構建多式聯運綜合運輸服務體系,提出多式聯運轉換時效目標。通過全過程提升交通運輸綜合效率,降低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和排放。
3. 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優化推動運輸結構調整
從《規劃綱要》各運輸方式總體規模的變化情況來看,鐵路、航道的規模增速明顯快于公路,到2035年高速鐵路、高等級航道的規模與現狀相比接近翻番。交通基礎設施結構的優化,將有力支撐“公轉鐵”“公轉水”,公路客貨運周轉量占比將明顯降低,對控制行業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顯著作用。
4. 系統謀劃了綠色交通發展的重要舉措
《規劃綱要》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部署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防治、運輸結構調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利用、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等工作任務。同時,未來還將論證實施一批綠色低碳重大工程。這些工作任務涉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及運輸組織全過程,將有力推動綜合立體交通網綠色發展。
《規劃綱要》充分關注并統籌了相關生態環境要素
《規劃綱要》是我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的頂層規劃,提出的建設規模、網絡布局、方式結構充分考慮了可能涉及的關鍵環境要素,妥善處理了交通運輸發展與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防治、資源能源節約、溫室氣體減排之間的關系。
1. 與生態敏感目標的空間關系
截至2020年底,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合計占國土面積約18%,加上其他生態重要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國土面積約30%。《規劃綱要》實施過程中,約有10%的新增鐵路、公路、航道等線性交通基礎設施里程,以及個別港口、機場等樞紐港站可能影響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敏感區。《規劃綱要》提出“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最大限度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加強“穿越環境敏感區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方案論證”,推動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
2. 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關系
規劃新增的交通基礎設施將對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生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公路、鐵路等陸路交通基礎設施主要涉及陸生生態系統,可能加劇生態阻隔和景觀破碎。港口、航道等水路交通基礎設施主要涉及水生生態系統,可能影響重要生境和物種。結合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分布分析,規劃實施后,黃山—懷玉山區域交通線網密度最大,庫木塔格區域交通線網密度增長最快,橫斷山南段區域最大斑塊指數降低最多。《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交通生態修復提升工程,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等要求,推動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影響降至最低。
3. 與環境污染防治的關系
《規劃綱要》實施將帶來新的交通量增長,氮氧化物(NOx)和細顆粒物(PM2.5)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將會有所增加,可能對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及成渝地區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改善產生壓力。《規劃綱要》提出“加大交通污染監測和綜合治理力度”“形成以鐵路、水運為主的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格局”“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等要求,預計規劃期內交通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體可控,能滿足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要求。
此外,《規劃綱要》還關注了可能產生的水環境和噪聲污染等問題,提出“從源頭減少交通噪聲、污染物”“加強交通環境風險防控”等舉措,支撐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4. 與資源能源節約的關系
為適應我國國土空間管控趨緊的形勢要求,《規劃綱要》提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可有效緩解未來土地資源供給和耕地保護的壓力。同時,提出加強“廢舊建材再生利用”“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重點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郵政快遞行業資源集約節約與循環利用水平。
針對未來運輸活動消耗的終端能源總量增長情況,《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裝備設施更新利用”“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高效化發展”。預計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將逐步下降,國家能源供給可以滿足行業需求。同時,能源消耗結構將逐步優化,清潔能源尤其是電力消耗占比不斷提升,傳統化石能源占比將大幅下降。
5. 與溫室氣體減排的關系
我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重要貢獻者和積極踐行者。為響應應對氣候變化承諾要求,《規劃綱要》提出了各運輸方式基礎設施結構更加優化,并且明確了“優化調整運輸結構”“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低碳化”等實施要求,預計單位運輸周轉量的碳排放強度將比目前降低15%以上。
推進交通運輸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
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發展,支撐我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努力爭取2060年前碳中和”等目標的實現,需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1. 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
推進交通運輸與國土空間協同發展,主動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推動形成與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交通網絡。強化交通選線選址生態優化,最大限度避讓各類環境敏感區和基本農田。對于確實難以避繞的公路、鐵路等陸路交通基礎設施,需在充分論證生態影響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地下或空中穿(跨)越等低影響的方式通過。對于航道和港口等水運交通基礎設施,關注并減緩航道整治、航運樞紐和碼頭建設、港口圍填海等活動對水生態和水環境的影響。針對《規劃綱要》提出的可能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重大工程,應進一步強化選線選址論證和優化。推動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并起來”“架起來”,充分利用交通廊道資源,減少土地占用和生態分割。研究交通基礎設施“無害化”穿(跨)越生態敏感區技術和標準,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友好程度持續提升。
2. 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
推動綠色鐵路、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綠色機場、綠色樞紐試點示范和全面開展有機結合,引導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強化交通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原生動植物保護、表土收集利用、濕地連通等工作,降低新改建交通基礎設施對重要保護物種棲息地、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推動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創面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建設動物通道,減少人工痕跡,營造“近自然”環境。推動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護岸,恢復底棲環境,加強增殖放流,建設洄游通道,盡可能保護水生物種及其完整生境。針對早期已建交通基礎設施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結合改擴建工程開展生態修復工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積極推動鋼結構橋梁、環保耐久節能型材料、溫拌瀝青、低噪聲路面、低能耗設施設備等應用,降低全生命周期資源能源消耗。統籌推動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新改建交通項目環保設施建設使用,確保各類污染物排放達標。推進廢舊材料、設施設備和水資源循環利用。
3. 推廣高效運輸組織方式
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持續推動“公轉鐵”“公轉水”,發揮鐵路、水運在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加大貨運鐵路建設投入,顯著提高重點區域大宗貨物鐵路水路貨運比例,提高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加快構建以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客運體系,強化公路、城市客運與鐵路、民航、水運相銜接,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系統建設,鼓勵公眾綠色出行。加快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滾裝運輸、江海直達、水水中轉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提高運輸及物流效率。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公路港、沿海和內河港口等,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
4. 發展清潔高效的運輸裝備
優化交通裝備結構,推廣應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完善供電、加氣等配套設施,提高交通運輸裝備生產效率和整體能效水平。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配送、郵政快遞、機場、鐵路貨場、重點港口等領域應用。提升鐵路電力機車覆蓋范圍,推廣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電動船舶應用。推廣港口岸電、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施建設與應用,推動有關部門開展高速公路服務區、客貨樞紐、機場場內充電設施建設。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I/M制度),強化汽車尾氣排放維修治理。嚴格實施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準入制度。推進船舶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岸上接收轉運處置。強化交通運輸常規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相關研究,明確行業碳排放控制時間表和路線圖。
5. 加強外部協同和內部監管
進一步加強與自然資源部門“國土空間規劃”、林業草原部門“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環境部門“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和碳排放達峰等相關規劃和要求的協調銜接。嚴守法規底線,把握相關政策,提前整體謀劃,從源頭上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環境友好程度。加強與生態環境等部門及地方政府協同合作,按照大氣、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分工,配合完成大氣、水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嚴格落實交通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執行國家環保“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防治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開展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和后評價,特別關注規劃重大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以交通低排放控制區為重點,推進交通大氣、水污染物排放監測監管。鼓勵建立交通運輸能耗統計監測平臺,開展綠色交通發展評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