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倆詞頻繁刷屏:碳達峰&碳中和
從去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而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更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
究竟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何要提出碳中和?實現碳中和又意味著什么?碳中和要首先關注哪些領域?本期【企界】與你一一探討。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所謂碳達峰其實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一個時間點達到歷史峰值,然后開始平緩波動再逐漸穩步回落。
而碳中和則是指通過節能減排、能源替代、產業調整等讓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最終達到“零排放”的目的。
二者之間先達到碳達峰,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是基礎,碳中和則是低碳發展的終極目標。
國際上也非常支持這個事情,在我國宣布碳中和目標后,日本、韓國等也相繼做出承諾,美國自拜登上臺后更是重回《巴黎協定》,今年三月,和歐盟一起也宣布將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可以說這是人類未來非常重要的一項環保戰略,但事實上,對于咱國家來說這條路未來是充滿挑戰的。首先,我國經濟體量大、能源需求高,所以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一直以來都很高。2019年的數據顯示
而另一邊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對煤炭的依賴性很強,這樣的情況下要用9年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時間實現碳中和,同時要保證經濟不掉隊,挑戰就還蠻大的。
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這要從氣候變化說起,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危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我們正在經歷熱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災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
全球平均氣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變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業化前不超過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類跨越不可逆轉的翻轉點的風險也在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已上升了1.1℃。今年,《巴黎協定》被反復提及這項2015年達成的協定,給世界劃了兩道“限定線”,到本世紀末,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過1.5℃”。
如何實現碳中和?
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減緩和適應兩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準的是減緩氣候變化,而實現碳中和需要經濟社會全面轉向綠色低碳。
專家指出,碳中和必須做好“加減法”,一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一手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實現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很長時間,但眼下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已經發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必不可少。
從行業看,在“十四五”期間鋼鐵、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產業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和企業技術創新,引領社會投資向低碳綠色產業傾斜。
此外還要在農業、林業、土地利用、草原、濕地等方面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修復,強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增加碳匯。
實現碳中和,中國是認真的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規模相當于120座核電站,火力發電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風力發電創歷史新高。
而且“十四五”規劃綱要設計未來經濟路線時,將應對氣候變化列為主要目標,表明中國將采取更為有效的減排措施。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是真誠的,事實也在不斷證明,中國正在采取有效行動。
2020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52吉瓦,是2019年該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2倍多。中國新建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019年的2.7倍,太陽能發電增長80%。中國創紀錄的風電裝機容量,確保了其在全球風電行業的領先地位。
2021年2月1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施行,中國謹慎地將碳交易擴展到全國范圍,這是該國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
我國也在積極有序推動核電發展,將其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關鍵工具。截至2021年1月,中國已有49座核反應堆投入使用,就核發電量而言,中國自2019年以來僅落后于法國和美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將重點發展核能假以時日中國的核發電量將超過上述兩國。
決心是真誠的,行動是有效的。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充滿信心,更重要的是,近年來中國的綠色能源技術已經走向海外,助力當地企業降低能源成本。
“中國制造”的烏干達卡魯瑪水電站總裝機容量600兆瓦,建成后將成為烏干達最大的水電站。烏干達能源結構帶來巨大變化,每年節約原煤約131萬噸,電價將降低17.5%,給更多人的生活帶來便利。
“少排放二氧化碳,多固化二氧化碳,最后變成零?!薄疤贾泻汀笨此剖且坏篮唵蔚募訙p法,但如果再往深處看,隨著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變,將會開啟一場新的能源革命,對中國和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注【企界】,及時獲取企業、港口、航運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