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以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
《方案》提出,到2022年,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上市(掛牌)企業數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包括G60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9個市(區),總面積7.62萬平方公里。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戰略定位明確提出產城融合發展。
這是以往長三角科創規劃中鮮有提及的新內容。
《方案》也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城市特點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形成規劃布局合理、產業基礎良好、城市功能完善的產城融合發展格局。
G60科創走廊示意圖
到底何為產城融合?
G60科創走廊先后從2016年的“上海松江科創走廊”1.0版,拓展到2017年高速時代的“滬嘉杭G60科創走廊”2.0版,再升級到當下高鐵時代的3.0版。
G60科創走廊建設經過幾年實踐,在創新政策協同、創新要素集聚、創新人才流動、創新產業共進上取得初步成效。
不同于“科創+產業”,G60科創走廊將城市也加入了進來,構建“科創+產業+城市”新的發展格局。
“科創+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將有助于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可以避免有產無城的“產業孤島”或有城無產的“鬼城”與“睡城”等現象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制造業產業集群“硬實力”,推進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產城融合發展體現的是一個城市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就是將科創產業和城市視為一個互動共生的有機整體,使得“產業”和“城市”協同融合發展。
其中“產業”是前提,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人在城市得以生存的基礎;“城市”更多承擔著一個載體功能,主要服務產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國很多地方就提出產城融合發展,各地在產城融合上也進行了很多探索,紛紛建設一批經濟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小鎮。
這些都可以看做對產城融合的嘗試,但是也不難發現,產城融合的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制造業、旅游業或旅游與文化、生態、康養結合等類型。
與其他類型產城融合不同的是,在科創領域進行產城融合發展可以將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化。
此外,還有助于提高G60科創走廊城市整體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
因此,科創如何與城市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成長格局,是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發展戰略。
城市群內各個城市只有在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實現各自產城人高度的融合,才能實現高水平協調發展。
科產城協調共進,和諧互促,不是割裂發展,產城融合的發展水平體現著城市競爭力。
為什么在長三角科創發展規劃中強調產城融合?
在G60科創走廊建設中強調產城融合發展,這與長三角各方面的資源稟賦密不可分。
長三角無論是在經濟活躍度、開放程度、創新能力,還是城鎮化水平都是我國發展最高的區域之一。
科創賦能、產業嫁接、城市承載,“科創+產業+城市”融合發展,無疑會給長三角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賦能區域的“秘訣”
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在于關注人的根本需求,以人為本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終導向。
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角度來分析科創如何給產城融合賦能,就要從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多元要素功能配置綜合發力。
產業是發展的目的,科創是發展的手段。發展產業離不開科創,抓科創必須圍繞產業。
其中,創新是核心,突出科技、聚焦產業,互為表里,相互促進。
具體來看,科創為產城融賦能,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城市、產業和人這三個主體在產城融合發展中的作用。
討論城市,政府的作用就不能忽視,政府作為城市建設的發起者和管理者,其對政府公用性的理解,以及行政服務效能的高低等等,都直接影響著產城融合的目標取向和路徑實現。
另一個方面,產業是科創發展的落腳點,在項目招引、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和企業孵化上注重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在產業發展能否發揮創新對發展的引擎作用,是決定科創能否為產業賦能的關鍵。
發揮企業在科創產業中主體作用,各類科創要素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
數據顯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1萬多家,占全國近1/10;科創板上市企業47家,占全國超1/5。
把科創資源更好地向企業集聚,通過機制創新,更好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盡快突破制約企業發展壯大的技術瓶頸。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
除此之外,把握企業科創發展的最新需要,化解科創與產業對接的最新矛盾,更好地發揮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作用。
長三角發展“科創+產業+城市”之路,還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創新型人才在科研以及成果轉化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科研人才向G60科創走廊集聚,給科研人員參與創新創業更多的自主權。
產與城的未來可能
擺脫各種體制和機制束縛,讓科創要素在長三角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是長三角實現科創一體化的關鍵。
發展“科創+產業+城市”將實現科創給產業賦能、產業嫁接城市、城市助力產業的循環發展。
縱觀五年實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生命力其實就在于通過打破行政區劃壁壘,讓科創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以產業鏈的一體化推動城市和區域的一體化。
注重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讓技術成果落地開花,培育創新型企業,在上海的帶動下成為科技創新的先鋒。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在科創產業上下游依然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一些要素對科創服務功能還沒得到充分的發揮。
拿科創金融來說,包括G60科創走廊在內眾多科創廊帶都把科創企業培養上市作為主要發展目標。
不可否認,沒有資本市場的積累,尤其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撐,是很難形成規模化的產業。
但是金融對科創企業的支持,不僅僅是在科創板上市圈錢那么簡單。更需要把金融支持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開發創新產品,支持科技創新。
為什么說科創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作用愈發顯現,產城融合發展的最終獲益者是城市。
拿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的松江來說,在持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的進程中,松江經濟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
位于上海松江的G60科創云廊
相關數據顯示,無論是GDP,還是財政收入,松江都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四年來松江GDP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4%。
不僅如此,從稅收來源來看,科創極大的推動了制造業在松江稅收中的占比。相比“十三五”期初,制造業稅收占總稅收比重從35.9%上升到去年的48.5%,房地產稅收比重從32.4%下降到24.9%。
長三角范圍內,新興科創名城建設已經如火如荼,但能否高質量完成答卷,產城融合無疑是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運用經濟規律發展產業,突出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升級,產業發展反哺城市建設,真正讓科創要素在產業和城市之間迸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