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南沙四期碼頭前沿,岸橋按照信息系統自動發布的指令精準地抓取船上的集裝箱,自動放置在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上,IGV通過智能算法,自動規劃路徑,將集裝箱運往堆場,軌道吊自動對位,自動抓取集裝箱后放到指定位置。整個生產作業的過程行云流水,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實船聯合調試成功。
“南沙建港速度”實現全自動化操作
廣州港股份副總經理陳宏偉介紹,這是廣州港南沙港區突破全自動化操作的一個關鍵節點,意味著國產自動化碼頭TOS系統已經具備了實際工況運行的能力。按照以往的項目,從設備到岸、通電、單機恢復到啟動實船調試,需要4至5個月的時間,而廣州港集團、上海振華、華東電子的系統開發團隊運用了“深度搜索、分支定界”的智能算法,聯合組隊駐港封閉開發,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就啟動了多系統的聯合調試,體現了真正的南沙建港速度。
記者了解到,對比以往的自動化碼頭采用磁釘導航,通過在碼頭地面布設磁釘,自動導引車上配置射頻天線感應磁釘循跡進行導航,磁釘導航需要鋪設磁釘,對場地有較高的要求,而國內現有為數不少的老碼頭,想要選用這項技術的話,相當于要“把地面全部重新翻鋪一遍”,工程量巨大。而且該方式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高,不利于老舊碼頭的重新改造和新建碼頭自動化的發展需求。
為解決這一難題,廣州港與海格通信、振華重工聯手,從北斗高精度應用角度切入,以求開辟港口復雜區域自動作業新模式。四期工程創新融入新一代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先進技術,成功打造全球首創“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堆場水平布置側面裝卸+單小車自動化岸橋+低速自動化軌道吊+港區全自動化”的新一代智慧碼頭。
智能化改造后的碼頭節省人力約7成
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利用北斗、激光和視覺導航定位技術,車輛無需借助磁釘就可以行駛,路徑靈活多變,實現了從“低頭”到“抬頭”的跨越。集裝箱經過裝卸、港內運輸,最后經堆場“指揮官”—軌道吊結合生產操作系統和調度系統的智能算法,為到港和出港的集裝箱尋找到最優堆位,提升了集裝箱作業效率。
現在的集裝箱碼頭堆場布置形式主要為水平布置,國內外已建成的自動化碼頭基本都為垂直布置。水平布置的堆場要想改造成垂直布置,基礎設施的改造投入十分巨大,改造難度也很高。本項目采用全球首創“單小車自動化岸橋、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集卡、堆場水平布置側面裝卸、港區全自動化”的“廣州方案”,是一套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可大規模復制,為堆場水平布置的傳統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升級改造提供了技術借鑒,這也為整個港口行業的自動化改造提供了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和參考借鑒,讓老碼頭提升為智能化碼頭也成為可能。同等規模下,智能化改造后的碼頭,節省人力約7成。
2020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6.36億噸,規模位居全球第四,其中內貿4.9億噸,位居全國第一。廣州港南沙四期項目建成后,南沙港區每年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超過2400萬標準箱,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