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云港隴海鐵路的零公里處,一座古老的歐式建筑,如今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隴海鐵路博物館。
博物館的前身是連云火車站,始建于1935年6月,它屹立黃海之濱,枕山聽濤86年,見證了連云港港發展變遷,也見證著隴海鐵路——中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東西鐵路大動脈恢弘磅礴的紅色歷程。
黨的堅強領導 種下紅色基因
隴海鐵路從1905年動工,到1952年全線建成,歷經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是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重要的鐵路干線。
20世紀初,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之中,西方帝國主義列強除大肆掠奪中國的黃金白銀外,還竭力控制中國的筑路權和經營權。當時,隴海鐵路工人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統治下,過著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生活。
那時鐵路工人工資很低,日工資只有三四角錢,有的甚至還不足一角,而當時一斤小麥市價卻高達一角二分錢。工人們住在破窯洞里,就連這點兒微薄的工資還經常遭到無端克扣。
1921年2月,法國人若里擔任隴海鐵路總管后,對工人苛虐更加變本加厲。11月8日,徐州站下午放工時間,廠方有意延長工時,將站上8號柵門鎖閉,工人氣憤不過,將門擠破,廠方借此開除了二名“帶頭鬧事”的工人。這就是著名的“8號門事件”,其點燃了鐵路工人長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怒火。“8號門事件”發生后,11月20日,銅山站全體機工率先罷工;緊接著,隴海鐵路各站工人舉行罷工誓師大會,宣布全線大罷工。千里隴海鐵路,像一條斷了脊骨的長蛇,僵死在中州大地上,隴海鐵路全線陷入了癱瘓。
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消息傳到北京,李大釗立即主持召開黨的北方區委會議,討論決定派北方區委委員、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主任羅章龍赴隴海鐵路領導罷工斗爭。
以羅章龍為首的罷工行動委員會,向交通部隴海鐵路督辦施肇曾提出15項條款。施肇曾表示,除開除若里涉及到外交問題,不能馬上答應外,其余14項條款全部接受(1922年1月,若里被革職開除),罷工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隴海鐵路由東至西,橫亙中州,又于京漢、津浦鐵路相交,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全線5000多名鐵路工人大罷工,不僅使隴海鐵路東起連云港,西至觀音堂(隴海鐵路西行終點)陷入癱瘓,也使京漢、津浦兩大干線受阻,這不僅使北洋軍閥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而且還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軍閥、官僚在經濟上的重大損失。
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大力開展工人運動,興起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它比香港海員工人大罷工還早了兩個月。時任中央書記的陳獨秀在給羅章龍的信中,對這次罷工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信中說:“隴海罷工捷報先傳,東起連云,西達陜西,橫亙中州,震動畿輔,遠及南方,這是我黨初顯身手的重大事件”。
賡續紅色血脈 暢通陸橋運輸
風雨如磐的工人運動逐漸遠去,恢弘壯闊的紅色史詩世代相傳。新中國成立以后,昔日的隴海鐵路帶著它的紅色基因,推動著中國交通運輸事業滾滾向前。
1962年,蘭州至新疆烏魯木齊全線通車,這條全長1903公里的蘭新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最長的鐵路干線。1990年9月,蘭新鐵路西延線全線通車,貫通了東起中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1992年12月,我國第一列國際班列,從新亞歐大陸橋東段起點——連云港港,一路向西沿著隴海蘭新鐵路線穿過國門駛向歐洲。
隴海蘭新鐵路,作為從太平洋邊的中國連云港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起了新的歷史使命。2017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標桿和示范項目”。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隴海蘭新這條“紅色之路”的發展注入了更加蓬勃的生機和力量。
據統計,2015年至2020年期間,奔跑在這條“紅色之路”上的連云港中歐班列已完成運量32.12萬標箱,其重箱滿載率、雙向對流均衡性位居行業前列;在通道布局上,連云港開通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喀什4個過境口岸,國際班列運營覆蓋了中亞地區主要站點;至土耳其、德國和日中蒙、中吉烏的4條班列線路穩定運營,小麥、棉紗、鐵合金、鉀肥等特色貨源形成專列運輸,2020年共計開行中歐班列554列、增幅17.4%,發展勢頭良好。
而依托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形成的兩個物流“雙樞紐”——連云港中哈物流場站、哈國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已經實現了業務互動和信息通聯。在過去的一年中,“雙樞紐”合計完成聯運量超過40萬標箱,陸海聯運效應不斷放大。今年前4個月,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港完成集裝箱換裝量7.8萬標箱、增幅達到36.9%,在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國際過境中轉業務等方面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挖潛紅色陸橋 打造“服務金橋”
今年4月底,一列紅色的中鐵特貨專列如期抵達連云港港口,309臺江淮汽車首次以海鐵聯運方式從連云港出口,這是安徽整車出口歷史上首次實現海鐵聯運,標志著“合肥至連云港”整車出口海鐵聯運通道正式開通。
通道的打開不僅使蘇皖兩地企業依托大陸橋走廊實現了地理串聯,更是進一步放大了該走廊東向開放優勢,發揮了連云港港口作為內陸省區便捷出海口功能,也讓同為大陸橋走廊的兩個節點城市合肥、連云港再次攜手,共同唱響了江淮、海港這部“淮海大戲”。
除了安徽合肥,近年來,連云港已沿著陸橋,接連開通了15條國內海鐵聯運通道,可直達鄭州、西安、鞏義、洛陽、盤古寺、侯馬北、蚌埠、淮北、揚州、重慶、虞城等鐵路站點,將出海功能不斷延伸至中西部內陸省區。同時,在國際班列上,推動“保稅+出口”混拼、“車船直取”零等待、多式聯運“一站式”監管等創新成果應用,有效提高了全程物流效率和效益;在國內班列上,推廣應用海鐵聯運“一單到底”模式,實現了鐵路運單、海運訂艙單、裝箱單的“三單合一”,海鐵聯運效率顯著提升。2020年,連云港港共完成海鐵聯運量62.8萬標箱、增幅63%;今年前4個月,該港口繼續保持向好態勢,完成海鐵聯運量21.4萬標箱、同比增長7%。
如今,以新亞歐大陸橋為軸,一張服務之網正徐徐鋪開。5月27日,連云港港口與烏魯木齊鐵路局進行合作會談,計劃依托烏魯木齊集結中心智能場站,以及連云港中哈物流基地、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的信息共享功能,共同構建數字化中歐班列和國內班列運輸模式,保障班列高效通關、便捷換裝,推動國際、國內班列穩定運行,打造陸向和海向兩個“絲路樞紐”。
未來,連云港港口還將緊扣“東部出口基地+中西部集結中心”定位,深化與上海、鄭州、西安、烏魯木齊等路局合作,進一步優化海鐵聯運班列線路及運力配置,持續放大連云港港作為國際樞紐海港具有的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并濟的開放優勢,讓這條“紅色之橋”化身為“服務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