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方面出臺了諸多政策與措施,在排放標準制定、排放控制區設立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年9月剛公布的浙江省交通強國試點項目中,建設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體系試點項目獲評優秀試點項目,該項目明確提出要“打造長興示范窗口”。近日,記者深入走訪長興,探尋“示范窗口”背后的綠色謎底。
硬件設施全面升級 污染防治出實招
記者走進長興呂山水上服務區碼頭,看到不少船只正停泊休整,作為長三角水運大動脈、長湖申航道上的重要服務區,該服務區的日均泊船數在50艘左右。對“船老大”們而言,船舶就是家,船上有廚房也有衛生間。雖然船上的生活設施越來越完善,但是船上的生活污水,卻不能像岸上人家一樣,有污水管道可接,以前只能直排河道。
近年來,長興港航加快推動港口碼頭污染防治工作,為1305艘長興籍在冊船舶安裝了生活污水柜,在全縣在營運碼頭和公共服務區、避風港共39家單位累計完成46套智能污水接收設施、42座分類垃圾棚建設,實現碼頭防污設備全覆蓋。
防污工作要落實需兩條腿走,硬件設備有了,如何提升“三廢”上岸率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長興港航通過積極走訪船戶、發放告知書等各種宣傳舉措,向船戶普及相關知識及操作。長興港航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說“自開展專項攻堅行動以來,累計登輪進艙檢查3777艘次、污染物上岸19104艘次,連續2個月實現上岸率2位數增長,位列湖州全市第一,全省領先”。
數字賦能定制智慧應用 實現監管“信息鏈”
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直是生態環境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長興堅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定制浙船e行長興專版,優化污染物送岸數據分析模塊,相關數據接入長江經濟帶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縣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實現污染物收集、接收、轉運、處置數字化閉環監管,去年完成杭嘉湖地區船舶垃圾轉運處置第一單電子聯單。
主動問需于民、問需于船戶,真正提升應用使用率,長興積極開設“湖州水牛學院長興分院”,對船戶進行防污培訓,提升防污自覺,為污染物電子聯單上岸率提高到98%打下了堅實基礎。建設升級呂山水上服務區,提供優質的生活、政務服務,實施全國內河岸電最低價,服務區提升經驗成功入選省委改革辦“2020年度十大亮點提升項目”和“競跑者”,實現船戶上岸即可政務辦理,為船戶減負。
“我們累計關停“低小散”碼頭,由2017年初的279家關停整合到目前的41家”長興港航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說。碼頭發展加速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沿岸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每百米岸線通過能力由2017年的22萬噸提升至目前的45.7萬噸。今年,長興所有碼頭全部提前完成“一碼一策”提升驗收。
全員動合理抓 織好嚴密“治理網”
2016年10月,交通運輸部批復湖州創建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這里成為全國首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以長湖申線為媒,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航道實現了從“運石子”向“運箱子”的蛻變。為全面加強防污工作力度,長興積極構建縣主要領導親自部署、縣分管領導具體推進、業務部門各司其職、屬地鄉鎮落地管理的工作推進體系,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聯席會議,開展聯合執法,搭起嚴密“治理網”。據悉,今年以來已召開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5次,實施聯合執法檢查6次,解決問題260個。
據長興港航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運輸朝多式聯運發展,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老舊船舶337艘,去年完成水運裝箱7.56萬標箱、增長15.2%,提前半年完成船舶生活污水收集處置裝置改造1305艘的任務,安裝數占全省1/5。
接下來,長興將高標準推進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全面建設綠色水運,全力讓黃金水道發揮“黃金效益”,奮力為全省建設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貢獻更多長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