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全省橫貫江淮、直通長三角的水運大通道初步建成。接下來,安徽將進一步加強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到“十四五”末,全省將基本形成“一縱兩橫五干二十線”內河航道主骨架。
目標 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占比達四成
安徽沿江近海,屬長三角水網地區,發展內河水運的自然條件優越。當前,全省航道通航里程達到5777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1802公里;擁有生產性港口泊位831個;港口通過能力達到5.4億噸,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136.5萬標箱。
不過,對標長三角,全省仍存在水運優勢發揮不夠充分、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優化等問題。下一步,安徽將對接長三角航道通航標準,編制全省港口總體布局規劃,修編全省干線航道網規劃和各市港口總體規劃,并積極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相關規劃。
到2025年,全省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到2300公里,占全省航道通航里程的40%,基本形成“一縱兩橫五干二十線”內河航道主骨架;港口設計通過能力超過6億噸,集裝箱設計通過能力超過200萬標箱,高質量“航道上的安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航道 將啟動秦淮河安徽段線路方案研究
按照計劃,下一步,安徽將加快長江、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建成引江濟淮航運工程,溝通江淮航運;建設沙潁河、新汴河、渦河、澮河、沱河、茨淮新河、滁河、窯河、豐樂河、水陽江、姑溪河、秋浦河、皖河、新安江等主要支流航道;開展兆西河高等級航道研究及秦淮河安徽段線路方案研究,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高等級航道網。
“十四五”期間,安徽計劃實施的新建項目有不少值得期待。比如,整治淠淮航道、豐樂河-杭埠河、莊墓河航道,新建2000噸級蜀山復線、派河口船閘,按2000噸級標準改建東淝河一線船閘。建設合肥港小廟等港口物流園工程,以及渡改橋、服務區等附屬工程。
港口 協同滬蘇浙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
港口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接下來,安徽將加快推進蕪湖、馬鞍山、安慶江海聯運樞紐,蚌埠、淮南淮河航運樞紐和合肥江淮聯運中心等“兩樞紐一中心”建設,建成一批現代化港口。同時,強化與沿江、沿淮上下游港口和沿海港口合作,協同滬蘇浙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
為了完善港口配套設施,今后,港口所在地要按規定將疏港道路、鐵路、供水、供電、通信、港口錨地、進出港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礎設施,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建設納入相關城市建設規劃,與港口項目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
多式聯運 實現長江港口鐵路進港
港口集疏運系統由鐵路、公路、城市道路及相應的交接站場組成,是港口與廣大腹地相互聯系的通道。今后,安徽將推進重要港區進港鐵路建設,實現長江港口鐵路進港,提升淮河流域港口鐵路集疏運能力。
除了要續建安慶皖河新港鐵路專用線、長風港區鐵路專用線工程等項目,“十四五”期間,全省還將新建亳州渦陽港區城關作業區專用線、渦北煤礦自營鐵路工程。
保障 支持經營性水運項目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在資金保障方面,一方面,支持市、縣政府和省屬港航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吸收社會資本參與航道建設;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建設航道項目。同時,支持船閘、港口等經營性水運項目通過利用金融企業貸款、中期票據、發行企業債、股權購買、參股建設、合作經營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
安徽省要求,各級政府要將港口、航道建設用地納入本地國土空間規劃,保證港口、航道工程建設用地需要。此外,鼓勵通過股權、業務合作、并購重組、委托經營等方式開展存量整合,集約利用港口岸線資源,推動全省港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方佳偉 見習記者 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