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開放報告2021》于第四屆上海進博會期間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聯合撰寫。
全景掃描世界各經濟體對外開放態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理事長顧學明介紹,《世界開放報告2021》內容大致分為世界開放全貌和中國開放實踐兩大部分,共十二章。
第一部分包括第1-6章,重在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描述世界經濟的開放發展,探討經濟全球化與世界開放大勢,研究世貿組織與全球經濟治理,梳理國際貿易投資的實踐和成效等。
第二部分包括第7-12章,回顧中國特色開放發展之路,總結中國開放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主要經驗,梳理自貿區港、進博會、“一帶一路”等重要開放實踐的進展,總結了中國參與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的實踐,論述如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世界開放報告》全景掃描世界各經濟體對外開放態勢,可幫助讀者識別全球開放“高地”與“洼地”,便利開放“高地”與“洼地”之間互學互鑒,動態平衡開放各方的開放損益,提升世界開放治理能力,從而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內首創世界開放指數
《世界開放報告2021》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就是世界開放指數。“我們聚焦于研究世界開放指數,這是一項填補國際空白的工作,是我們報告的核心成果,也是主要的創新點。”張宇燕說。
據介紹,世界開放指數測度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經濟開放以及同經濟開放直接、密切相關的跨境社會開放和文化開放,包括開放政策和開放績效,形成可統計測算的29項具體量化指標,對129個經濟體2008年至2019年的開放度進行排名。
世界開放指數的制定主要依據三個原則:
一是科學性原則。世界開放指數的指標體系的設置,以及數據的轉換處理都嚴格地基于專業的開放理論。基礎數據的處理和指標的加權,都嚴格地遵從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二是代表性原則。世界開放指數的指標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主要的開放領域,測度全球129個經濟體的開放狀況。在開放領域和開放主體方面,都力求具備代表性。
三是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要求數據的可獲得性要高,數據的來源要穩定,數據的質量要可靠,拓展應用的前景要廣闊,從而確保持續更新、不斷優化。
世界開放指數實現了對外開放概念、理論、方法、數據與實踐的嚴謹一致,在國內尚屬首次,同國外類似指數相比也具有明顯優勢。
致力于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世界開放報告2021》的發布有何意義?張宇燕介紹,該報告是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促進世界共同開放的眾多抓手之一,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實招。
該報告還能夠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報告的最直接目標是提供一個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知識產品,為世界各國的政界學界和大眾提供一個認識世界各國開放水平的渠道,在世界級評價體系中提升我們中國的發言權。”
此外,《世界開放報告2021》還能為各國就如何擴大對外開放、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建議。
據介紹,該報告之所以選擇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發布,是因為二者都突出開放發展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報告的發布將有助于打造虹橋論壇的標志性品牌,并成為世界開放領域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文字來源:南方都市報
圖片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