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工程,是集供水、航運與生態三大效益于一身的標志性重大水利工程,是安徽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
中交四航局安徽引江濟淮項目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傾力把項目打造成為品質優秀、居民滿意的綠色工程,助力安徽繪就“一渠清泉干凈水,一道靚麗風景線,一條生態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新藍圖。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中交四航局安徽引江濟淮項目被列為中交“十大民生工程”、四航局“五項重點民生工程”,項目黨支部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將踐行綠色發展、人民至上理念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載體,深入開展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活動,譜寫了安徽基建“一號工程”一湖碧水入畫來的生態文明新畫卷。
堅持綠色施工,生態復墾惠民生
引江濟淮瓦埠湖疏浚是安徽省單體疏浚總量最大的項目,共設有 14個拋泥區配套工程。項目部把拋泥區快速復墾綜合治理列入“民生清單”,打造成一項生態保護工程、惠民工程。
項目部堅持生態修復理念,依托中交四航研究院團隊和技術支撐體系,共同研發了一種通過種植先鋒植物代替工程手段實現疏浚納泥區快速生態固化的技術,為拋泥區快速復墾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先鋒植物生態固化技術將原本3-5年的固化周期縮短至 6-9個月,以周邊主要農作物小麥為例,拋泥區近6000畝耕地提前復耕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1200萬元;另一方面,生態固化復墾,既可以有效避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氣、廢料和噪聲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又能有效減少拋泥區的水土流失。
探索人工模擬,生態魚巢護魚群
瓦埠湖為魚類生長、繁衍、棲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當地漁業的主要生產區,是漁民日常作業區。項目部黨支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發展理念,想法設法減少施工對瓦埠湖魚群生態穩定的影響,通過員工座談會、周邊漁民訪談等形式廣泛收集金點子,集思廣益提出來人工生態魚巢的方案。人工生態魚巢通過模擬瓦埠湖中原有的蘆葦叢、雜草叢等魚類繁衍棲息環境,為魚蝦蟹等提供良好庇護所和食物來源,又可以躲避敵害。
項目部在靠近岸邊、遠離主航道的湖區沿線設置4個點,每個點平行設置3個60m×2.5m人工生態魚巢,輻射面積達21600平方米。人工生態魚巢能吸收氮磷凈化水體,提升魚卵孵化成功率,同時為地方珍稀水生動物保護的研究、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可行方案,有助于改善魚類種群結構,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同時也有助于增加周邊漁民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破解千年難題,科學施工固水土
項目部堅持“水潤林、林固土、土保田、田養人”生態系統理念,加強施工管理、改進技術工藝,展現了“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生動實踐。
項目部黨支部組織技術攻關小組,通過反復實驗攻關,發現了加入4%的水泥進行拌制,可以把土壤的膨脹性降低,也可以阻斷下層膨脹土與水和空氣接觸,形成結構穩固的坡體。這種水泥改性土換填的施工方式避免了江淮分水嶺上大量存在的膨脹土和崩解巖帶來的渠道垮塌風險,成功破解了1800年前開挖江淮運河失敗的“千年難題”。
護灘工程中,項目部建立“黨員責任區”,加強施工過程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確保護灘能夠防止波浪、水流的侵襲、淘刷以及避免出現因土壓力、地下水滲透壓力作用造成的岸坡崩坍,實現保護水土、保護生態的目的。
引江濟淮整個工程完工后,不僅保障了沿線百姓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態用水,還能實現淮河治理,讓江淮之間呈現出“稻米流脂粟米白”的豐實美景。
中交四航局將繼續以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為目標,充分發揮項目黨建引領作用,帶領廣大項目建設者用忠誠和擔當、智慧與汗水描繪出一幅生態文明發展的嶄新畫卷。
圖文來源: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