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總理簽批,國務院6月27日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 PM2.5 )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還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指標和目標。其中,提出了“藍天幸福感”這樣的概念,確實是抓住了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下中國人的強烈訴求,也督促政府必須在此領域有所作為。與水運相關的舉措有:
一、調整運輸結構
十九大以來,交通運輸的運輸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上。《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三年集中攻堅實現全國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1億噸(增長30%)、水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5億噸(增長7.5%)、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的目標。到2020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鐵路貨運量增長40%、長三角地區增長10%、汾渭平原增長25%。這在部分年份鐵路貨運量下降的基礎上提升這么多,確實需要鐵路運能的提升及強力的政府推動。可以看到相應的鐵路貨運重點項目將持續推進,包括蒙華、唐曹、水曹等貨運鐵路建設。大力提升張唐、瓦日等鐵路線煤炭運輸量。2018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20年采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黃驊港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鋼鐵、電解鋁、電力、焦化等重點企業要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充分利用已有鐵路專用線能力,大幅提高鐵路運輸比例,2020年重點區域達到50%以上。
《行動計劃》提出,大力推進海鐵聯運,全國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公路港、沿海和內河港口等,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廣集裝箱多式聯運。鼓勵發展江海聯運、江海直達、滾裝運輸、甩掛運輸等運輸組織方式。降低貨物運輸空載率。
高鐵快速發展所騰出來的貨運運能,加上鐵路市場化改革所釋放的紅利,能夠真正使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鐵水聯運難題得到逐步解決,從而從貨運結構上實現降本增效,并惠及實體經濟。
調整車船結構,就是通過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船使得車船結構升級。《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200萬輛左右。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重點區域使用比例達到80%;重點區域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
大力淘汰老舊車輛。重點區域采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格超標排放監管等方式,大力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燒技術和“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各地制定營運柴油貨車和燃氣車輛提前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劃。2020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2019年7月1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車輛。
推進船舶更新升級。2018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新生產船舶發動機第一階段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電、天然氣等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船舶。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內河應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勵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內河航運船舶。
上述舉措,將對新能源車和新能源船舶的生產廠家產生巨大利好。同時,相關監管機構一定會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也對符合上述標準的汽車和船舶以更好的市場機會。前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推廣內河LNG船不遺余力,并產生了一些實效。當去年以來LNG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即便在國家的補貼政策下,LNG船舶在市場上也沒有競爭力。不過,這樣的認知是一種靜態的認識。當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政策強化的背景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船舶將退出市場,那時候根本就沒有市場機會了。所以,當下水運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更新船舶,向環保節能的方向推進。不要“螳臂當車”,不要成為實現“美麗中國”的絆腳石或者炮灰。
2019年1月1日起,全國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停止銷售低于國六標準的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取消普通柴油標準,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提前實施;研究銷售前在車用汽柴油中加入符合環保要求的燃油清凈增效劑。
目前,在長江上加注燃料油的站點,雖然目前還能夠獲得一些市場空間。但一定要有前瞻性認識,這樣的市場空間會越來越窄。交通運輸部所設定的排放控制區范圍會不斷擴大,相信也會拓展到長江上,船東主動使用清潔燃料是對“藍天保衛戰”的主動擔當。
《行動計劃》提出,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污染防治。推進排放不達標工程機械、港作機械清潔化改造和淘汰,重點區域港口、機場新增和更換的作業機械主要采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2019年底前,調整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范圍,覆蓋沿海重點港口。推動內河船舶改造,加強顆粒物排放控制,開展減少氮氧化物排放試點工作。
《行動計劃》提出,推動靠港船舶和飛機使用岸電,加快港口碼頭和機場岸電設施建設,提高港口碼頭和機場岸電設施使用率。2020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50%以上專業化泊位(危險貨物泊位除外)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新建碼頭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岸電設施。重點區域沿海港口新增、更換拖船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推廣地面電源替代飛機輔助動力裝置,重點區域民航機場在飛機停靠期間主要使用岸電。
所有的運輸企業和港口企業,都應該好好學習《行動計劃》的內容,把企業的長遠發展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的基礎上,發展才有保障。2000年以來,國家的環保政策確實在不斷地強化,但一直以來并未真正落到實處。
一方面,現代化的監管手段沒有跟上,企業有辦法跟監管機構“躲貓貓”。另一方面,企業開展環保行動,需要進行投入產出核算。如果對企業經濟效應能夠產生正面效應,或者在國家和地方的補貼下,企業有利可圖,企業才會主動作為。
新時期面對“藍天保衛戰”的新形勢,企業必須要認清當下形勢,擯棄在市場的低迷和政府的嚴厲監管下茍活的發展路徑。抓住這個大勢的企業,會有兩方面的回報:第一,政府對節能環保的補貼;第二,政府通過強化監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不合規的企業逐步退出市場,進而給環保優異的企業以良好的市場回報。
本文由“港口網www.99mizi.com”特約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謝燮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