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取消了國際船舶代理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船舶代理市場的全面徹底開放對船舶代理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市場開放背后的利益格局如何變化?
上一期里,我們談到了航運船舶代理業的發展與開放之路。本期談談航運船舶代理市場開放背后的思考。
船舶代理企業根據業務不同,分為集裝箱船代企業、散雜貨船代企業和其他專業領域,如液化船等船代企業。集裝箱船代企業里,船舶代理業經過幾次市場開放的淬煉。一些小規模的船代企業退出了市場,目前形成以具有港口或航運背景的船代企業為主的市場格局。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是自船自代。另一些是外資航運企業與中資船代、港口等企業合資的船代企業。
船舶代理業起初具有豐厚的市場利潤,如今由于代理費的大幅縮水,航運企業收回產生較高利潤的業務,如訂艙、換單等自己經營,致使船代企業處于微利生存。
為了擴大利潤,船代企業開展船東項服務,包括修造船安排、船舶供應、備件報關、物料國際快遞、碼頭地面集貨以及船員在港期間的就醫、住宿飲食和短途旅行等。
船東項服務的收入比代理費大得多,如今大部分船代已不再靠代理費獲取利潤。一些不具規模的小船代企業由于無法涉及船東項服務,紛紛退出市場。
專業領域船代企業主要是民營性質的,其大多采用人員持股的運作模式,船舶代理業對外資開放后,外資收購民企可能性不大。船舶代理市場的全面徹底開放,對集裝箱船代企業而言,面臨更多挑戰。
外資船東無需依附中外合資的形式,可成立獨立經營性中國公司,把船東項服務逐漸從船代業務中剝離出或通過各種途徑壓低船東項服務價。
外資集裝箱班輪公司也可自己設立船代企業以服務自身船隊,與現存的有港口或航運背景為主的船代企業形成競爭,這必將影響現有船代企業和港口的利益。
船代市場的開放,使代理操作更透明化,政策更清晰化,國內船代企業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全球競爭,勢必產生新一輪的利益再分配。
船代企業想要生存和發展,需要進一步細分市場,以服務態度和價格競爭取勝。
船舶代理屬于基礎性航運服務,需要和多個航運部門溝通。
實踐中,面對中國國情,外資自營船代企業不具備本地港口或航運背景船代企業的資源優勢,特別在和港口、海關、檢疫、海事、邊防、引航等打交道時,缺少本地文化的認同感。
國際慣例中港口企業不做船代業務,由于中國法律沒有限制,我國船代企業中大多有港口或航運背景,他們憑借背景優勢,對公共代理企業擠壓與競爭。
再加上我國港口企業絕大多數是國營企業,港口間利益抱團趨勢明顯,港口企業存在壟斷和變相壟斷等現象,這些原因使得外資以控股、獨資形式進入國際船舶代理市場時會非常慎重。
總體而言,2018版負面清單發布后,目前船代市場的進入者不多,除了一些服務于單線的小規模的船代可能暫時休克,市場退出者也不多,整個船代匹配船東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
政策是鼓勵的,愿望是美好的,實踐是殘酷的。
負面清單中對船舶代理業全面徹底開放的同時,對我國航運業的其他相關服務業,如拖輪、理貨等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革和開放需求。
開放的同時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促進航運市場公平競爭,推動港口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我國國際海運服務部門的整體對外開放指日可待。
本文由“港口網www.99mizi.com”特約上海海事大學錢佳、沙梅獨家提供
參考文獻
1、《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
2、《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4年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