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的門戶樞紐,是貨物流通和信息數據交換的重要節點。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主樞紐港和集裝箱干線港,廣州港加快建設智慧港口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構建大港口、大物流體系,目的是形成國際航運物流大樞紐、大通道。
面對全球競逐,廣州港在加快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強化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功能中交出了一份答卷。
強化雙循環樞紐節點功能
近年來,廣州港集團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智慧港口建設水平。南沙四期建成華南地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智能設備和軟件系統均實現國產化自主可控,為智慧港口建設貢獻“廣州方案”。同時,加快現代化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華南最具規模的集裝箱、汽車、糧食、石化和郵輪專業化碼頭集群,港口航運物流基礎設施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今年8月,在上海航運交易所公布的“全球主要港口遠洋國際集裝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時”中,廣州港以0.62天、0.94天的船舶平均在泊、在港停時分別位居全球主要港口第一、第二,港口裝卸作業效率、綜合效率全球領先。
目前,廣州港擁有集裝箱班輪航線超200條,外貿航線超150條,“一帶一路”方向航線超130條,RCEP國家航80余條,串聯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1—8月,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5.6%。
暢通海陸雙向物流通道
廣州港集團堅持增強港口對外開放門戶功能,打造面向世界的門戶港、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構建便捷高效、穩定暢通、鏈接全球、輻射內外的海陸雙向物流通道。
加快海鐵聯運、江海聯運建設,開通國際、省際和城際班列超35條、內河支線超70條,發展集裝箱、汽車、糧食“散改集”等特色班列,打造立體暢通、內通外聯的綜合物流網絡體系。以南沙港鐵路開通為契機,推動港口多式聯運提質增量,常態化運行南沙中歐班列,實現“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無縫銜接,1—8月完成海鐵聯運箱量同比增長100%。
延鏈強鏈補鏈支撐經濟發展
港口樞紐功能持續增強,水路、公路、鐵路等多種運輸方式實現有效銜接、高效轉化,“好貨走南沙”品牌不斷擦亮。加強產業對接,開展集裝箱、重大件設備等全程物流,滿足個性化需求,共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國際競爭力。“前港后倉”建成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臨港物流倉儲設施,打造灣區中轉集拼中心、冷鏈物流中心。
通過建造首艘珠江內河滾裝船,開通南沙—花都等商品車駁運支線,量身打造經濟高效物流通道;依托南沙港樞紐優勢,成功吸引全球糧商巨頭路易達孚集團在港區后方正式動工建設富凌食品產業園,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