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長三角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配套相容,企業、人才和技術等要素流動較為頻繁。“長三角人”有一個共同的期盼,就是各地之間建立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加速形成多樣性、協同性、包容性的創新生態。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
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中央賦予上海的重大任務。回首往事,無論是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還是2001年中國入世,以及2013年成立上海自貿試驗區,無不是在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的重大突破,是改革開放新的突圍之舉。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之際,我們更要以激情、遠見和決心,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向全世界表明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堅定信念。
胸懷“兩個大局”
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要以新觀念、新格局引領,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長三角一體化內涵豐富,從宏觀規劃協調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從政府體制改革到營商環境改善,從產業結構布局到公務服務便利化……如何使長三角成為國家最具活力的區域,為國家更大規模、更寬領域的改革開放探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更好地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兩個服務是長三角一體化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定位與使命。
上海要進一步集中力量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的核心功能,與長三角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聯動和聯合。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指導下,使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新標桿,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合作。
開放、創新、活力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開放、創新、活力。
就開放而言,長三角背靠長江、面向太平洋,是對內對外開放的中樞,長期領開放風氣之先。未來,對外開放的步伐不僅不會停頓,而是要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推進,促進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運輸自由、資金流動自由和人才擇業自由,推動長三角建成新時代中國開放新高地。
就創新而言,長三角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配套相容,企業、人才和技術等要素流動較為頻繁。“長三角人”有一個共同的期盼,就是各地之間建立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加速形成多樣性、協同性、包容性的創新生態。
特別是,在芯片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領域,成為創新策源地,真正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其中,上海在金融、國際化方面具有優勢,江蘇制造業基礎雄厚,浙江擁有互聯網的放大優勢,安徽的創業創新群體數量龐大,這些資源應該加以整合、形成合力。
就活力而言,要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在改善營商環境上形成更廣泛的共識,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要切實做到地位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尤其是,要更好發揮民營企業積極性,形成新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模式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賦予新動能。一句話,民營企業應當在長三角地區更加活躍、更加積極、更得到尊重。
聚焦“五大突破”
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要突破體制機制壁壘,做到“五大突破”:
一是三大核心抓手要突破。要抓住自貿試驗區向整個長三角延展的效應、抓住長三角產業園區整合升級的需求,抓住營商環境一體化改善的機遇。
二是產業政策、科技服務、金融服務要突破。既要各自發揮優勢,又要形成合力,三股力量一起謀劃、一起推進。
三是互聯互通要突破。交通運輸的硬件和公共服務平臺的軟件要有機結合。
四是市場監管的一體化要突破。尤其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需要重點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和水體監督問題。
五是政府監管和法治一體化要突破。關鍵一步就是實現長三角區域的公共數據共享。
總之,就是要更加用好市場這一“無形的手”,政府該管的要管好、管到位,該放的要放足、放到位。
對接國家戰略
“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長三角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帶來重大機遇;長江經濟帶建設、城市群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又讓長三角發展迎來了更多良機。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理應與其他國家戰略高度融合,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內在需求。
以自貿試驗區和“一帶一路”為例,二者共同構建起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對長三角地區具有較強的經濟輻射和聯動作用。事實上,長三角地區本身就是“一帶一路”重要交會點,上海、浙江、江蘇也相繼設立了自貿試驗區。下一步,如何將它們綜合考量、整體布局,是極為關鍵的問題。
總之,長三角要率先探索、率先發展,成為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