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是交通建設宣傳家喻戶曉的順口溜,簡明深刻地闡釋出經濟發展與交通建設的關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受制于地形的西南地區交通建設的生動表達。多年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交通成本太高而受到局限,要謀求進一步發展,交通問題必須解決。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部署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被擺在七大重點任務之首。
西南各省市立即組織力量研究部署,在以往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加快進度、提升質量,很快在3月17日召開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4月24日,川渝兩省交通部門又簽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運輸服務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西南交通建設邁入了“快車道”。此后,基建狂魔們開足中國速度,讓巴蜀人民步履蹣跚在曲折出川道路上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
但與此相對的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大上快上給當地政府財政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因為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帶有長遠性、公益性的,很難在短期內給財政帶來增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給出口貿易帶來了明顯的損失,各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無法在短期內恢復,不少自由貿易區已門可羅雀,沿海地區經濟增量明顯縮減。創造內需和激活內陸經濟成為了帶領國內經濟擺脫蕭條走向生機的“華容道”,能否用好有限的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創造消費需求,打造消費熱點至關重要。因此,有選擇地、精準地投資基礎設施是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調研、謹慎決策的戰略任務。
令人欣喜的是,在交通建設催化下,西南地區航運交易結算、再保險、融資租賃、融資擔保等交通建設衍生經濟方興未艾,以成渝雙城經濟圈和成都、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為代表的經濟熱區正悄然從蔓延的交通線上生長出來,火紅的發展烈焰正從巴蜀大地上噴涌而出。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精準的交通建設為西南經濟巨龍點亮雙眼,象征樂觀堅強的川號子一定會逆勢高歌,唱出新時代的繁榮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