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近日發布,規劃提出:
● 到2025年,上海高端裝備制造產值達到3000億元左右。
● 著力優化船舶產業產品結構,推動主力船型和海工裝備結構升級,高端船舶占比達到60%。
事實上,這是中國船舶工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國家規劃為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把定方向
今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明確提出:
● 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鞏固船舶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
● 推進郵輪、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舶和深海油氣生產平臺等研發應用。
● 支持深海和極地探測等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開展蛟龍探海二期、雪龍探極二期建設等。
國家有關部門、各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有關專項規劃,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謀篇布局“十四五”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
此前,《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
《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 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 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 80%,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
針對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最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列去產能的政策,形成了去產能過剩的兩個思路,一是淘汰實力弱小,技術落后的中小船企和落后的低端船舶產能;二是培育高端船舶制造龍頭及高端船舶制造艦配產業鏈。
與此同時,超大型 LNG 集裝箱船、新型環保船、豪華游輪訂單一直是增長亮點,增速較快。作為國內民用造船龍頭,公司船舶建造技術儲備國內最豐富,高端船舶建造國內最強,近年來在高端船舶制造不斷取得突破。
船舶制造高端化穩步推進
今年上半年,我國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和建造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多型綠色動力船舶實現批量接單。
23000TEU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批量交付、首座17.4萬方液化天然氣(LNG)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FSRU)、全球最先進民用醫院船、全球最大火車專用運輸船、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絞吸挖泥船等高端船舶海工產品實現交付。
回望近幾年的發展,我國船舶高端制造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中國自行研發、設計、建造的2艘8.3萬立方米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氣運輸船(VLGC Very Large Gas Carrier) 打破了日、韓在該船型領域的技術封鎖和長期壟斷,是我國造船企業第一次完工交付 VLGC,標志著我國船舶工業全面躋身世界高端液化氣體運輸船設計、建造的先進行列。
打破三大瓶頸 助力船舶工業大步向前
近年來,我國骨干造船企業主動適應國際船舶技術和產品發展新趨勢,強化需求引導,調整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環保船舶、專用特種船舶、高技術船舶等。
但這些船舶類型中,大部分概念設計和基本設計仍然依靠國外設計公司的成熟設計。
國內通過科研人員努力和經費的投入開始消化吸收外來設計,提出新的優化創新方案,核心的“Know How”技術卻仍然未有根本突破,需要在工程實例中加以學習和掌握。
中國在船用設備配套產業上距造船強國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船舶配套產業亟待升級。
高端船舶的關鍵核心設備配套受制于國外壟斷廠商,從而導致國內的高端船舶接單和設計建造均面臨壓力。LNG船的貨物圍護系統、豪華郵輪的動力系統、內裝配套等都是配套的短板,短時間內突破可能性不大
一句話說,中國高端船舶的“心臟”還不夠強壯。
此外,高端船舶調試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特別是海洋工程特種船舶為實現特定的生產作業往往配備復雜的工作系統。
由于國內船廠缺乏調試經驗,多數會造成調試工作的拖期和反復,大部分國內船廠在面臨此問題時幾乎都采取尋求國外專業調試外包公司或者高價聘請國外調試團隊的方式解決。
為此,業內專家指出:
● 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國家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安全。
● 服務行業發展,建設高質量的船舶產業鏈供應鏈。
● 開放合作,建立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要利用好5G、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管理體系,降低產業鏈和供應鏈成本。
同時,專家建議,要面向市場需求和規則規范新要求,開展綠色、智能物資和設備系統的研制;以開放合作的心態,加大信息互通互聯,推進智慧供應鏈建設;在公平競爭與合作的基礎上,讓優秀的供應商更加優秀,建立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